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张鑫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在今年央视春晚上,专注于教育主题的小品《占位子》讲述了那些尽力为孩子抓住课堂“C位”的家长,成为了今年的"爆款"节目之一。小品令人捧腹,也让不少家长不由地对号入座、自我反思,有关家庭教育、成长陪伴的热议在网上掀起。

在2018年11月,中青报对随行父亲参与儿童成长的调查得出结论,94%的受访者承认他们周围有"影子爸爸"。母亲承担了家庭的主要责任,父亲就像一个影子一样存在着。2016年,"首届中国家长节"发布了《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在白皮书中,根据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全国28个省市的家长的问卷调查和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家庭是由母亲主导孩子的教育,而父亲的有效陪伴率却低于20%。可以看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母亲或老人来陪伴的。爸爸的角色缺失,这或许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概念有关:男主外,女主内。同时又因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爸爸们大多忙于工作、事业,担负起养家的压力,使父亲成为陪伴孩子的“奢侈品”。

基础教育是为孩子打好基础做准备,不仅要为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为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向前走,他第一次见到的,就成为了他的一部分。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道德观,以及如何对他们的精神和个性施加微妙的影响,当他们长大后,他们就会逐渐成为这样的人。作为陪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表现至关重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也会让父母变得更加完整。小品《占位子》中各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将来的发展与社会位子,都希望自家孩子是班级里的“主力”“核心”,为此家长们煞费苦心,想要为孩子占取C位,但是位子与成绩、成长真的有关吗?根据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关于位子一直是家长、老师、学校高度重视的内容。

至于位子与成绩是否有关?曾经有位相关专家在长期跟踪观察后写下了一篇报告,位子对于孩子的成绩确实是有一定影响的,但不是绝对的影响。从我个人求学的经历来看,影响是微乎其微。事实上,一个人的学习成绩质量是与学生的个人学习习惯,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课堂管理等挂钩的。坐C位的不一定是成绩优秀者,坐其他区域的孩子也不乏有非常优秀者。优秀与位子没有决定性的关系。结合我学生时代的成长经历来看,"学生时的位子,决定这个人在社会上的位子",更是一个无厘头的判断。坐最后排的同学进入社会未必就一无是处,坐最前排的,未必就全是社会精英人士。其实,位子不重要,人的状态最重要。家长如此重视孩子在教室的位子,看到的,只是分数,实际上,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成长。人比成绩更重要,唯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是家长最应该关注的。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家长的心态,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教室这一稀缺的教育空间里,不成为被“遗忘”、“忽略”的对象,而是随时被老师“关注”、“重视”、“互动”的人。但是只有家长、老师对位子有更客观、清晰的认识,把劲儿用对地方,把心用对地方,孩子才能得到健康成长。成人,永远比成绩更重要!

小品中说到:“家长把什么都给孩子抢到最好的了,孩子就好了;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学校和老师,家长的陪伴也很重要”。确实,陪伴是最难得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有些父母说他们非常爱孩子,他们付出的一切所得到的都是给孩子们的。比如有些父母辞职陪伴孩子。有些人出售房屋来抢学校,有些人没有日夜打拼应酬。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最好的,这就是爱,就是陪伴。但滑稽的是,一边为孩子的座位争的脸红耳赤,一边连自己孩子读几年级都搞不清。很多家长误认为孩子对物质的需求远比对精神的需求多得多,他们为孩子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以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这些做法是父母角色做得非常到位,而非是家长角色做得非常到位。家长与父母是有本质区别的:“家长”负有监管责任,而“父母”更多的是血缘上的温情与爱。未当“家长”之前,父母、孩子在家庭里关系往往是和谐的。自从上学之日起,孩子变成社会的学生;同时,学校向孩子父母授予一个社会身份——“学生家长”。父母一旦成为学生家长,对待孩子的心态和立场会突然发生180度改变:原来在家中呵护孩子的人,变成在家中监管孩子人身自由的“看守者”。常常,孩子在家里找不到原来关爱自己的父母,孩子对充当学生家长的父母深感陌生和不解。“学生家长”只是父母取得的阶段性社会身份,好似一套发给父母的“制服”,穿在身上就能像对自家学生“执法”。当父母明白孩子只需要父母呵护,平日在家不穿这套"制服"又有何难?但是在“父母”与“家长”角色间把握好的确需要一生修炼。孩子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全程参与,全程陪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双方状态应该是愉快的。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犹如再次经历成长的过程,这样的陪伴才是高质量的陪伴;这样的陪伴,才是最好的爱,最好的教育。

小品里马丽饰演的妈妈角色,道出了做全职家长及倾其所有购买学区房的苦衷,相信勾起了许多家长及做学校教育人的神经。“学区房”这一词在当今社会非常热门,一直以来是父母为给孩子有个更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拼的“一席之地”而做出的奋斗和努力,这往往使许多父母失去了理性。“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的书房”如果仔细考虑这句话,就会悟出一些道理。今天,孩子们比拼的也许是父母,而归根结底,明天比的是自己,孩子的人生需要他们自己去走。日本寺庙有一句经典格言“孩子不会成长父母希望的样子,只会长成父母自己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最需要做的,是经营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父母与家长。最忌讳的是,什么都急功近利,以为把什么都抢到最好,孩子就好了。家长,要把劲儿使对地方,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有可能凭真本事“占”到适合他、属于他的位子。

做个聪明的父母,学会尊重孩子。孩子们在小学的不同阶段都有对应的任务。当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学校,他需要找到温暖和友谊。随着对新的环境的不断接触,慢慢对新环境产生亲切感,培养态度和习惯就有了好的开端。三年级至五年级是培养孩子的能力和素养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应该提前在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这不亚于拔苗助长。“我的手还很小,请不要在上面放太多的东西。”世界儿童绘画比赛作品中的这句话非常发人深省。当然,生活中不可能到处有阳光,儿童的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他,而是给予孩子一定的支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可以通过扬长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带来信心。通过对自我的肯定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孩子们可以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做一个聪明的父母,学会陪伴你的孩子。亲子关系应该像“同学”关系一样,父母在示范学,孩子们在向父母学;孩子也可以是父母的老师,父母也可以跟随他们的孩子学习。在低年级,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做口头计算,找到有趣的事情一起完成。在这样一段时间的陪伴和帮助下,儿童的自主能力逐渐得到培养,使他们能够学会独立完成学业任务。到了五年级和六年级,父母可能不需要“陪读”,因为孩子的独立学习和快乐学习的能力已趋于成熟。家长要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这种陪伴是有层次的,从最初生活上的指导,到学习上的帮助,最终上升到思想精神层面的引导。教育,就是一场用心的智慧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