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探讨

付德全

付德全

【摘要】目的:研讨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法细针操作的特点,以更好地为上肢损伤修复手术服务,减轻病人痛苦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操作简单。方法:近10年来,我科对202例上肢损伤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法细针操作。结果:184例效果佳,15例效果较差需加用辅助麻醉药,1例无效,操作时刺破血管2例,气胸及神经损伤无一例发生。结论:采用细针操作法能减轻术中、术后病人的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效果佳。能更好的配合外科医师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R2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09-01

1材料和方法

1.1从200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人共202例。年龄在5-72岁,其中5-19岁27例,20-59岁171例,60-72岁4例;男性153例,女性49例。所有病人均需要手术治疗或手法复位。

1.2上肢损伤的种类:肩关节脱位86例,肱骨骨折56例,肘关节脱位伴骨折13例,尺、桡骨骨折17例,上肢皮肤肌肉广泛性挫伤30例。

1.3上肢损伤手术方式:骨折内、外固定术,包括:克式针、髓内针固定,钢板内固定,石膏、夹板外固定术,关节融合术,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神经、肌肉、肌腱、血管修补吻合术,大清创术。

1.4麻醉处理方法:本组病人多属急诊病人,且多数伴有肢体功能障碍,体位配合不佳。病人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下垂紧贴身旁,使双肩下垂。肩下垫一薄枕,以充分暴露颈部。麻醉者站在病人的头端,定位在患侧锁骨中点上方1-2cm,约一个半横指。大部分病人可在此摸到锁骨下动脉的搏动,在动脉搏动的外侧方压迫此处病人大多有酸胀感,穿刺时应避开搏动的动脉。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有孔洞巾,用20ml空针吸取2%的利多卡因并连接一根7号针头,在前面找定的部位进针,先行皮内注射少许麻醉后垂直进针,向下、后、内三个方向,针头进1.5cm左右,病人出现异感后停止进针,固定好针头位置,回抽无血、无气体后观察病人情况稳定后注药15ml。推药过程中大多数病人诉有胀感,余下的麻醉药一边退针一边推药,拔出针头后用无菌棉球轻柔注射部位以利于药液的扩散。

2结果

2.1进行此法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其中184例效果佳,15例效果不佳需加用辅助药后方能完成手术,1例无效。

2.2麻醉操作即时或术后并发症少,血管刺破回抽有血2例,无气胸发生。

3讨论

3.1随着城市建设、乡镇企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灾害事故发生上肢损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诊处理创伤并尽可能恢复其功能是临床医师的首要任务,麻醉也必须紧跟其上,不仅要满足病人镇痛的要求,为其提供良好的肌松,为手术医生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2本法与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法相比较,其优点主要在于:对病人的体位要求简单,麻醉操作简单易行,风险小,病人的痛苦及术后并发症较少。以往用22号针行穿刺术,不仅使病人在麻醉推药前疼痛加剧,且并发气胸几率较大。现在改用7号小针头,针尖细,操作时不易损伤血管,更不易损伤神经,并发气胸极少,即便引起血管穿刺损伤,立即抽出穿刺针并加压穿刺部位即可。

3.3解剖定位方便:定位在患侧锁骨中点上方1-2cm处,压迫该处大多数病人有酸胀感,其内侧有锁骨下动脉的搏动,但在穿刺过程中应避开动静脉减少血管损伤的几率。臂丛神经由C5-8及T1脊神经前支组成,部分C4及T2,T3的神经也参与到其中,这些神经分支合成上、中、下神经干与锁骨下动脉一并进入到前、中斜角肌之间,通过第一肋和锁骨中点进入腋窝。该法也就是将药注射到上、中、下三干之间产生麻醉效果。臂丛神经分支于胸、背部的浅层肌(除斜方肌外)以及上肢肌和皮肤。能广泛应用于上肢的各种手术,若在局麻药内加入肾上腺素可使药效延长,最长可维持2.5-3小时。

3.4术中监测、管理简单:本组病例中仅1例无效,15例效果不佳者需加用辅助药,2例血管损伤,其余病人效果佳,术中处于清醒状态,这也方便观察伤肢的运动恢复情况及更好的配合手术。单纯的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病人本身的生理干扰也较小。

近年来上肢手术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此法能反应出定位方便、效果佳的优势,更能减少病人的痛苦,尽可能的恢复其解剖生理功能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现代麻醉学》刘俊杰、赵俊编,人平易近卫娩出书社,1998

作者单位:623200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