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谈对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朱晓琳1周莹2

1.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100142;2.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142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创建一个绿色环保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在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几点问题来进行探究,总结对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理念、内容以及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旨在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的校园。

关键词: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内容;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社会对教育数量的需求会相应增加。在这种人口增长,教育数量增加的形势下,各地中小学校建筑在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教育建筑的设计越来越被重视。因此,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及独特的校园空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中小学建筑设计理念

在进行中小学建筑设计时,我们需要掌握中小学主要为中小学生服务。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注意到学校功能和校园环境的变化。在现代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学校不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更多地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去解决问题,以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去完成挑战。此外,学生每天要有1/4~1/3的时间待在学校,学校教育中的课外活动成为了学生能力提高的一部分,学校的设计更应该考虑到学生课堂之外角色的扮演。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也从传统的教师授课向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开放教育转变,学校建筑也从单一教室转变为多功能教室。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内容

2.1总平面布置

在先进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们必须以合理的功能布局、高效的教学场所和舒适的绿色环境为基础。根据规划用地,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使整个校园功能合理,流线顺畅便捷。此外,还要具有前瞻性设计理念,考虑预留土地的未来发展。确保学校在保持标准的教学水平同时,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发展,从而在功能使用方面实现现代教学模式。在总平面设计中,建设场地出入口的确定是首要任务。中小学校园出入口应遵循校园人流、车流疏散特点和现状进行设置,保证出入口与城市交通衔接,避免人流、车流相互交叉。上学和放学时是中小学校出入口人员疏散密集的时段,加之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校园出口前必须要预留不小于10m的缓冲场地,为了避免交通事故和危险发生,校园出入口应设在城市次要道路上,并保证与道路交叉点距离大于70m,与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大于30m,与其他建设场地出入口距离大于20m的设置要求。同时,在总平面布置中还应充分考虑场地内建筑朝向、日照间距、防火间距和隔声间距等问题。

2.2教学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设计

教学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设计是中小学校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避免教室采光不均匀,容易形成照射暗角的问题,教室、实验室等窗间墙宽度不应大于1.2m。在设计中,常为使立面窗间距一致,达到协调统一的立面效果,教室前端侧窗窗端墙的长度过小而形成黑板眩光,为防止太阳光的照射引起的眩光,黑板所在一侧窗户距离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m,前排边座座椅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考虑到孩子们喜欢攀爬,上人屋面、室外的走廊、楼梯、平台、阳台等孩子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必须设防护栏杆,防护的栏杆必须牢固、安全,栏杆的高度不应低于1.10m。防护栏杆所能承受的最小水平推力应不小于1.5kN/m,安全起见,学生们经常进出的门不能使用弹簧门、旋转门、推拉门、大玻璃门等。考虑到下课后孩子们会一起冲向门口,教室的疏散门不应少于2个。中小学生如厕的集中时段是课间10分钟,卫生间作为重要的辅助用房,对于课间10分钟的使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其位置、数量和卫生洁具布置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中,最远端教室到卫生间距离不超过35m。数量上若按常规设计必然会造成如厕拥挤和无法如厕的现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弱,由于无法及时如厕,常会出现尿裤子的尴尬现象,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极为不利。鉴于这种情况对卫生器具数量方面要特别注意。同时,无障碍设计是卫生间设计的重要内容,设计人员应按照现行的《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对中小学建筑内卫生间进行无障碍设计。

2.3安全设计

安全设计是2011版规范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包括建筑环境安全和在救援疏散时疏散条件与避难条件的安全。在设计中主要体现在防护措施的设计、安全出口的设计、疏散通道的设计和走道楼梯的设计4个方面。严格执行规范条文能有效保证中小学建筑具备必要的安全使用环境。在设计中,我们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为了确保能够进行安全疏散,要求小学教学楼不得超过4层,中学不应超过五层。对于栏杆的选择,其材料必须足够坚固,以满足装载标准。

3中小学校的绿色建筑设计

世界飞速的发展的同时也使环境问题受到全球重视,改善环境有多种方法,但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改善环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绿色建筑,即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环保。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高,大家对绿色建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现在中小学校绿色建筑更多的体现的是以老师和学生的亲身感受为主体的校园,从而提供给他们更加健康舒适的环境。

4对学校建筑设计的思考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我国新的学校建筑应摆脱千篇一律、同质化的学校建筑设计规律。学校建筑设计应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考虑其年龄和心理特征,空间的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首先,学校的建筑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且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下,也适用于灵活、自由、多样化的教学空间设计,应注意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情感的潜藏影响。其次,学校的建筑设计应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快乐的学习、交流和生活的地方,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满足“高情感”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地方。要提高校园网站的功能价值,充分利用网站的新功能,使其具有多功能性,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学习、活动和生活空间。要注重服务理念,提高学生对学校建筑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使学校充满“自豪感”。第三,在学校建筑设计中,需要重视学校建筑的环境设计,并在学校建筑设计中体现学生的环境教育,要重视历史的传承,体现学校的文化,坚持传统,开拓未来,整合学校的过去与现实,使学校建筑成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学建筑的功能要求很多,所以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只有坚持以人本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建筑的各个方面,才能设计出满足中小学教育特点和要求的优秀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廖剑锋,曾晓茜.浅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建筑设计知识,2016(06).

[2]刘茜,黄虹,王军.中小学建筑消防设计思考[J].现代装饰设计(理论),2016(08).

[3]李琮.城市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理念方法分析[J].建筑设计,2016(22).

[4]刘远霞.BIM在建筑设计应用探讨[J].建筑设计知识,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