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1

脊柱骨折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罗丽薇

长沙市第一医院410005

【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折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围术期护理分析。对比患者护理前后并发症率。结果患者护理前病症率显著高于护理后,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情况,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脊柱骨折;围术期护理;并发症

脊柱骨折患者手术过程较为复杂,且难度大,患者易合并脊髓神经损伤进而产生瘫痪或死亡的状况。脊柱为身体重要支柱,受伤后通常都为严重病情,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进行功能锻炼和并发症预防十分重要[1]。现主要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于围手术期护理要点,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脊柱骨折患者,男50例,女36例,年龄26~57岁,平均(47.24±5.81)岁,其中颈椎骨折20例、腰椎骨折30例、胸椎骨折36例。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腰椎损伤患者均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进行本次研究。

1.2方法

术前护理,脊柱骨折往往为突发病情,患者和家属对疾病会在短时间无法接受,进而出现恐惧感。此时要主动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并介绍成功案例提升治疗信心。术前患者保证均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防止出现脊髓损伤。并未患者提供丰富的食物,防止便秘,可多引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连续。术前密切观察患者脉搏以及心率情况,了解运动情况,和肢体感觉,协同进行药敏试验和身体检查。术后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重视患者意识和血压以及呼吸变化。对心电监测和保持15~30min进行1次记录。重视患者下肢温度和颜色,足动脉情况和下肢运动感觉。术后6h要保证患者绝对平卧,麻醉清醒后适当睡软枕。患者翻身时一定要采取中轴线翻身或者板状翻身,却把肩、颈、臀处于同一直线。翻身过程中要至少有2人协助,禁止患者自己翻动。切口护理,首先要固定好引流管,保证无受压和弯曲。巡视过程中及时观察颜色和性质变化,引流液少于40ml/d则可拔出。注意伤口渗血情况,保持干燥定时更换敷药。身体锻炼,采用被动护理和主动护理相结合,由简入繁逐步提升锻炼强度和难度。

1.3观察指标

对照患者护理前后并发症情况,主要对比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尿路感染等情况。并发症率=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3.0处理数据,以X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x±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患者护理前后并发症情况

患者护理前病症率显著高于护理后,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对比患者护理前后并发症情况(n,%)

3讨论

脊柱骨折为临床重大损伤,多数患者会出现生活无法自理,丧失生命的情况。患者在疾病发生后一定要快速制定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有计划的进行护理,提升护理效果。

对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护理中,本文分析发现:首先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心理积极为护理的重要前提[2]。部分患者由于无法接受疾病,内心难过,常会产生抗拒护理的情况。通过心理疏导可为之后的护理打下基础。之后为术前准备,术前要保证患者身体有足够耐受力,并提前做好各种实验和练习。进行此种护理可为之后的手术提供重要保证。术后护理,进行生命检测为保证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方式,通过制度化规定心电记录时间也可保证护理质量[3]。患者进行体位护理为脊柱骨折患者的重要护理,由于患者刚进行过手术,大幅度翻身为影响手术结果的重要问题[4]。切口护理和功能锻炼为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切口情况和拔管时间可减少感染几率。及时进行锻炼也为促进血液回流减少静脉血栓的重要方式。患者护理前病症率显著高于护理后,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为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以上护理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为脊柱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升手术效果,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志华.整体护理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169-170.

[2]朱世莲.探讨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病人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1):68-70.

[3]钟建羽.优质护理方式在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6,6(1):16-17.

[4]黄芳.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医正骨,2017,29(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