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与限速器不匹配的钢丝绳的隐患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更换与限速器不匹配的钢丝绳的隐患分析

李子良杨东

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东莞检测院东莞523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起更换与限速器不匹配的钢丝绳的隐患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对此问题提出预防措施,希望对相关从业者在日常作业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限速器、隐患、钢丝绳、风险分析、预防措施。

根据现行《电梯施工类别划分表》中的规定:一般修理包括维修和更换下列部件(保持原规格)实施的作业:门锁装置、控制柜的控制主板和调速装置、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等,因此对限速器的维修作业属于一般修理范畴,具备修理资质的单位即可进行相关作业,无需进行过程监督检验。在《电梯监督检验与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T7001——2009)中对悬挂装置、补偿装置的磨损、断丝、变形等情况检验要求:磨损后的钢丝绳直径小于钢丝绳公称直径的90%时,钢丝绳应当报废。

一、设备安全隐患情况

2017年08月,笔者在对一台2011年04月制造的额定载荷为1000kg、额定速度为1.60m/s、10层10站1轿门的某一私人出租屋内使用的曳引驱动乘客电梯进行定期检验时,发现该电梯的离心甩块夹持式限速器在进行轿厢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项目时,该限速器夹绳装置无法有效夹紧其钢丝绳,限速器钢丝绳在绳槽内打滑,无法有效提拉安全钳动作,导致电梯轿厢继续向下运行,试验结果失败,检验结论不合格。(故障限速器如下图1所示)

图1故障限速器

二、电梯轿厢侧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检验方法

因该曳引驱动乘客电梯所使用的限速器类型为离心甩块夹持式,所以在检验时的可按以下方法进行试验:1、轿厢空载并以检修速度运行,通过人为触发方式使限速器和安全钳的电气安全装置动作,观察轿厢是否停止运行(目的为验证限速器及安全钳的电气安全装置功能是否有效);2、确定电气安全装置有效后,短接限速器、安全钳的电气安全装置,继续以检修速度向下运行,人为释放限速器棘爪装置,使棘爪卡入棘轮,带动夹绳臂动作,使限速器夹绳装置将钢丝绳压紧在绳槽内,电梯继续检修速度向下运行,此时电梯轿厢和限速器钢丝绳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从而使限速器钢丝绳“提拉”轿厢安全钳夹紧轨道。此时限速器钢丝绳应当被夹块压紧在绳槽内而无打滑现象,曳引主机停止运转或曳引钢丝绳在曳引轮上打滑而轿厢不在下行,即可判定该检验项目为合格。

三、问题原因及风险分析

(一)问题原因

针对该设备出现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失败的情况,笔者首先通过现场排查发现,限速器各部件动作无异常,各调节部位封记无损坏,夹绳装置无明显磨损缺陷。而后通过询问现场维保及使用单位相关人员了解到,因原限速器绳锈蚀严重达到报废标准,所以对其进行更换处理。通过用游标卡尺测量得出现场限速器钢丝绳直径为6mm,发现与使用单位提供的限速器型式试验报告及其铭牌中匹配直径为8mm的钢丝绳相差2mm,从而导致限速器夹绳装置与钢丝绳之间存在间隙,无法压紧钢丝绳,限速器钢丝绳在轮槽中打滑,安全钳无法有效动作,导致试验失败。

通过对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失败的案例统计中发现,因为限速器夹绳装置无法有效夹紧钢丝绳提拉安全钳而导致试验失败的比例较高,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限速器钢丝绳选型不匹配:当需要更换限速器钢丝绳时,维保单位不根据限速器实际应匹配的钢丝绳直径进行替换;2、限速器触发舌锁转轴卡阻:限速器作业环境恶略,灰尘多,维保作业时不及时清理,使棘爪无法顺利动作卡入棘轮;3、限速器调整不到位:限速器夹绳臂预紧弹簧调节不当,导致限速器夹绳装置动作时压紧力不足;4、限速器部件出现损坏、松动、缺失:限速器夹绳装置磨损过度或缺失;夹绳臂弹簧老化、锈蚀,调节螺母松动甚至防松螺母缺失;限速器绳槽磨损过度;5、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钢丝绳锈蚀严重或钢丝绳表面油污、尘泥过多等。

(二)风险分析

正常工作的限速器其钢丝绳直径与其绳槽相匹配,当电梯失速达到限速器动作速度时,限速器夹绳装置将钢丝绳夹紧在绳槽中,随着轿厢继续向下运行而限速器绳不发生移动,限速器绳与安全钳拉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使拉杆提拉安全钳动作,使安全钳楔块夹紧电梯轿厢导轨,从而有效制停电梯轿厢。但如果更换成不匹配的钢丝绳就会导致限速器夹绳装置无法有效压紧钢丝绳,钢丝绳在绳槽中打滑或继续跟随限速器运行,安全钳则无法动作夹紧轨道,轿厢继续失速从而出现坠梯或者冲顶的风险。

四、预防措施

(一)日常作业中,维保人员应加强对限速器各运动部件的润滑和清洁等保养工作,维护保养工作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周期保养项目表逐项进行。当发现限速器出现工作异常的情况时,应及时通知使用单位停止继续使用电梯,对其进行检查修复,并做好故障及维修记录。

(二)维保单位应严格按《电梯施工类别划分表》的规定进行许可作业,在更换限速器工作部件时候,应选用与之相匹配的部件。更换部件后应进行相关动作试验,保证部件工作配合安全有效,且相关联动试验符合检验结果要求。

(三)维保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责任心和风险的意识,把风险防患于未然。

(四)使用单位应提高电梯运行安全主体责任,完善特种设备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特种设备的日常巡查和故障记录,并切实做好对维保单位作业的监督工作,确保设备安全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TSG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与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新华出版社2017

[2]何若泉.电梯检验工艺手册[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