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基于微信平台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构建

黄婉嫦林继新黄国秋

黄婉嫦林继新黄国秋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陈村医院内一科广东佛山528313)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构建。方法:选择住院和门诊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糖指导,对照组由同一医生接待其复诊,1次/月;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微信群小组管理,两组均进行6个月干预治疗。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糖尿病知晓率及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饮食控制、常见症状、血糖测量、用药情况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急性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平台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构建能有效降低血糖含量,提高糖尿病知晓率,降低急性并发症发病率。

【关键词】微信平台;糖尿病;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349-02

糖尿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典型病例则出现“三多一少”之症,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主要是有多种原因导致胰岛素功能衰退或胰岛素抵抗等,使体内蛋白质、脂肪、糖及水电解质等发现功能性紊乱[1]。现代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主要依靠自身长期坚持合理的饮食、锻炼及用药进行血糖调整,其中饮食控制至关重要。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患者自身的自我管理是基础,有效的信息沟通,督促患者谨遵医嘱,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均能延缓糖尿病病程进展,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其有着强大的交际功能,能有效的传递语言、图片、视频等,且在我国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研究发现新兴媒体介入能实施有效的多样化管理[3]。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构建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住院及门诊的糖尿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微信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20~80岁,平均(47.36±15.81)岁;病程3~10年,平均(5.44±2.28)年;体质量指数22~30kg/m2,平均(26.55±2.12)kg/m2。常规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0~80岁,平均(47.81±15.74)岁;病程3~10年,平均(5.62±2.45)年;体质量指数22~30kg/m2,平均(26.37±2.58)kg/m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201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疗标准介绍》[4]中1型和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受教育程度均在小学及以上;(3)糖尿病史在3年以上;(4)会在手机上使用微信;(5)无需住院接受治疗,可在家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或药物治疗。进行血糖控制;(6)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有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精神异常,生活不能自理;(2)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3)妊娠期、哺乳期妇女;(4)依从性较差,不能按时按规定进行相应活动及服药等;(5)病例资料不全,无法正确判断疗效。

1.3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糖指导,对照组由同一医生接待其复诊,1次/月;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微信群小组管理,两组均进行6个月干预治疗。

1.3.1常规抗血糖指导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方案,对严重者进行口服降血糖药物或进行胰岛素注射。

1.3.2复诊情况每月均由同一医生进行复诊,复诊时间在20min及以上,主要包括血糖、血压及体质量情况检查,对患者1月内饮食及运动情况进行了解,针对患者情况进行糖尿病教育及指导,对患者1月内疑问进行答疑解惑,并根据患者反馈进行用药调整。

1.3.3微信小组建立微信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管控,群中有2名及以上医生,1名护士长、2名护士。(1)每周发送至少3篇糖尿病知识普及、饮食控制、运动控制类型文章,并对患者遇到的问题实时解答。(2)对患者情况进行监督,按时询问患者饮食及运动情况,及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3)患者每月至少发送4次血糖、血压等检测结果,医生根据结果及时给予降压及降血糖药物控制。

1.4观察指标

1.4.1血糖指标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空腹血糖含量、餐后2h血糖含量,其中糖化血红蛋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空腹血糖含量、餐后2h血糖含量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1.4.2糖尿病知晓率向糖尿病患者发放自拟糖尿病知晓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饮食控制、常见症状、血糖测量、用药情况,每项25,采用5级记分(1、2、3、4、5分),每项分数过半则判断为知晓,并进行知晓率统计。

1.4.3急性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干预前后两组糖尿病急症发病情况,并计算急症发病率,其中急症发病情况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非酮症综合症、低血糖、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数据均采取双人录入EXCEl表格,计量资料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两组间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取%表示,组间比较采取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指标

干预前,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高糖代谢疾病,近年研究发现患者出院后血糖控制情况较差,易产生多种糖尿病并发症,这可能与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有关。为有效防止糖尿病复发,主要采用宣传教育等管理模式进行社区管理构建,但传统管理模式对场地及医护人员要求较高,对患者督促力度较弱,进而达不到较好的效果[5]。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学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微信作为一种简单快捷的新型沟通方式不断被医疗行业采纳,并衍生出移动医疗相关概念。传统医疗主要依靠医护人员单项传播为主,但移动医疗平台能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双向沟通,提高患者参与度与归属感[6]。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微信平台构建糖尿病社区管理,微信平台建立后,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冯小芬等人[7]研究的短期观察结果相似。本文研究结果还对两组患者糖尿病知晓率和急性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估,发现干预后,实验组饮食控制、常见症状、血糖测量、用药情况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急性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微信微信平台进行糖尿病社区管理构建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空腹血糖含量、餐后2h血糖含量,提高糖尿病知晓率,明显降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率。

【参考文献】

[1]侯清涛,李芸,李舍予,等.全球糖尿病疾病负担现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1):92-96.

[2]黄海玲,陈小敏,曹结芳.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1):20-23.

[3]王丽娟,高俊香,康烁,等.微信教育在2型糖尿病病人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0):1211-1213.

[4]张璐,郭艺芳.201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疗标准介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02):130-131.

[5]孙雪玲,刘兴宇,甄艳凤,等.联合微信群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7):58-61.

[6]陈志雄,罗来邦,宋薇,等.手机微信管理模式对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0):1245-1250.

[7]冯小芬,韦玉和,邵雪景,等.微信群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2):149-153.

项目基金:佛山市卫生和计生局医学科研课题立项(201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