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之我见

刘良字

湖南省洪江市硖洲中心小学418199

摘要:识字、写字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要素,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在其低年级更是难点。教师要立足汉字本身蕴含的丰富特质,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汉字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提高汉字的书写与鉴赏水平。

关键词:识字写字教学问题要求策略

一、问题

古人讲究“识文断句”,当今新课改重视培养学生的识字方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应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写字。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识字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部分人认为现在可以用电脑来替代手写,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完全用电脑代替手写,人们会不知不觉地对汉字手写产生失忆。书写对人们的思维培训和形成良好的习惯,电脑输入是无法完成的。目前,识字、写字教学主要有以下问题:

1.方法缺乏创新。

不少教师仍习惯先教拼音,再逐个分析字形,然后给每个生字组几个词语,最后布置抄写生字等练习。字字如此、课课如此,期期如此,似乎都不缺少所谓的识字教学环节。呈现出来的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学生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上学(听课)──回家(做作业)”,被动思考,被动学习,创新意识几乎被扼杀。究其原因,教师受多年来应试教育和传统教法影响太深,采用的仍是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创新培养意识淡薄,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之,无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种只关注学生是否表面上的会读和认识、书写,而忽略识字、写字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思维方式固化了。因此,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视学习为负担,学习能力与水平就上不去;教师再罚读罚写,这样更会使学生厌学。

2.训练流于形式。

特别是公开课上,为了“改革创新”,执教者将课上得花里胡哨。本为学生熟悉或基本理解的内容,甚至已达到师生“对答如流”的程度了,还要组织热热闹闹的讨论;或做些与课程内容联系并不紧密的游戏;或让事先打扮得漂漂亮亮、穿戴整齐的学生上台载歌载舞……1—2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是教学重点,却因此一晃而过。有的人认为田字格只是学生写字中的一种形式,学生把字写小些或大得出格了也无妨;不按笔顺规则,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本子上的字形对了就行,根本不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和基本功训练,以致学生作业质量不堪入目。

众所周知,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培养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前提,可见夯实基础至关重要,切不可把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说穿了,这是从只重知识传授的极端走到了忽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另一个极端。

二、要求

1.转变观念。

以往“认写同步”,要变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提速,降低难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要求“四会”,要求“认写同步”,教材中每册本来不大的识字量,由于认写等要求一步到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很重。语文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识字与写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低年级要多认少写。”这既是识字教学要求的变化,而且是识字教学观念的变化,即由“认写同步”、“全面要求”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识字提速”,以便学生尽早进入阅读的阶段。这无论对学生学习语文还是学习其他课程,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2.要加强写字指导。

写得少,便容易写,写得认真,写得好。那么,写字与识字的安排怎么个不同步法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做:识字就把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放在前面学,基本不上考虑字形难易;而写字,则严格按照书写的规律在编排上体现出由易到难、由笔画少到笔画多、由独体到合体。由最基本的练起,有规律地练习,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写字质量。

3.重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小学生之中蕴藏着很大的自主识字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这样做:识字采取两条腿走。一条腿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教科书中要求认识的字;一条腿是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多读一些带拼音的课外书,在生活中自主认字。

三、策略

1.学好、用好汉语拼音。

学汉语拼音不应成为目的,目的是会读字音。儿童一入学,最渴望的是以字形为凭借进入文本阅读。如果将汉语拼音学习的要求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学会拼读音节”,目的仅在于“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们不要拔高学习要求,够用即可;同时要注意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增强学习汉语拼音的主动性,维持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增强汉语拼音学习的实用性,在学以致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情境。

形象化是儿童思维的主导方式。汉字的会意、象形、指事、形声等造字法又与儿童的思维相适应,这就有利于借助于多种媒体创设生动的识字情境,突现汉字形体的美、字理的趣和字音的多变。只有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才能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需要我们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手段,使汉字的音形义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要注重运用。

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基础,识字教学是否可以完成了?肯定不是的。还需要在实践运用中通过不断复现予以巩固,最终达到灵活存取。学生言语实践中出现的错别字、误读音,往往是一些学过的生字,证明识字不是一次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生字的机会,让学生多次认识、多次学习。复现是最好的巩固方法,运用是最终完成识字的必由之路。

4.挖掘汉字图画美。

汉字形体的繁杂是识字的最大障碍,汉字固有的图画美、意境美又是识字的最大优势。繁杂只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构成障碍,对汉语环境下成长的中国儿童算不了什么。图画美、意境美、理趣美的优势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而对中国儿童却一点就通,一拨就能心领神会。当教学充分展示、利用了这些丽质,识字兴趣必将盎然,汉字情感必然纯正。所以,在识字中要展示汉字的图画美,阐释汉字的意境美,揭示汉字的理趣美,逐步形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在写字教学中要让学生欣赏汉字的形体美(读帖)、拷贝汉字的形体美(描红)、表现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深厚宽广的汉字功底,既能参悟字理,又能表现字形。

5.玩中也可识字。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形声字时,根据汉字形声字的特点,教师可以把一些偏旁和独体字写成许多卡片分给每个学生。大量的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教师可启发学生用音形结合的方法学习这些形声字。例如“妈、奶、娘、姑”等都与女性有关,所以都有表意的“女”字旁;但这些字的右边分别为表音的“马、乃、良、古”字旁,其读音跟“妈、奶、娘、姑”本身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这样使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尽量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在理解这些形声字时,再让一部分学生出示手中的卡片“找朋友”,指名学生说出这些“朋友”的读音,又使学生记清了这些字的组成。此外,顺口溜、儿歌等形象化的语言,也可以寓教于乐,易学好记,对于提高识字效果大有用武之地。

6.关注识字习惯的养成。

要想识字高效,学生必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识字。主动识字的习惯也需要严格训练,要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见一个字识一个字,不放过一个生字,还要让学生见一思十,识一个字想想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哪些字。当识字成为一种习惯,识字教学就有了一定的高度。如果学生能运用字典独立识字,识字教学又上了一个台阶。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个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翻一翻字典,会读了,理解了,学生必是自豪的。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摆脱教师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还需要我们促使学生勤于、乐于使用字典,最终形成有益终生的一种习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将字典作为一种须臾不离的学习用具,把识字的任务最终交给学生。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也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教师应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作为识字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持久的任务,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随时提醒,及时纠正。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姿势,可以教学生读一首《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距离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心要静。”

7.引导多维度识字。

课内识字有序也有限,而课外识字是无序的,更是无限的。一个学生识字水平的高低、识字量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识字的时空是否宽广。学生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生活在汉语汉字的世界里,耳闻目睹均是汉字的音与形。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汉字,有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一方面会给课内有序识字提供丰厚的经验,也会使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学生是以汉语为工具生活、交流、思考的,经过学生口耳手脑的汉字是大量的、多样的。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汉字,但这是下意识的,是自然状态的。我们所说的在生活中用,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意识地用,咬文嚼字地用;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用学过的字词,增加使用的机会,增强运用汉字的成功感,丰厚运用汉字的经验。

四、结语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因此,低年级阶段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写字。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识字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对识字、写字的认知规律的把握,在教学中只有领悟了这一规律,才能“有法可依”。我们要挖掘汉字的文化性、民族性,让伟大的汉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孙少静《新课程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贵州教育学刊,2008年9月,第9期。

[2]吴存《一年级写字教学的几点想法》.湖北省江林教育,2008年5月,第5期。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