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蒙古族舞蹈舞台作品赏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中国民族民间蒙古族舞蹈舞台作品赏析

张明月

张明月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150080

摘要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历经漫长的岁月洗礼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繁衍生息,造就了今天生活在我国广袤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兄弟。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众多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民族语言、风土习俗、特色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在这里,我们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蒙古族民族舞蹈为缩影,探寻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印记。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传统延伸形象创造作品赏析

蒙古族民间舞走上艺术创作的舞台是从20世纪40年代起,由贾作光老师来到内蒙古草原后创作的作品开始的,对草原的热爱成为他不竭的艺术生命之源。他先后创作了几十个反映草原和牧民生活的舞蹈,不但为新中国舞蹈创造了新的形势,而且还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认同和喜爱。此外,他还建立了一蒙古族舞蹈的训练体系,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动作语汇都来自于此。后来有马跃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继续进行蒙古族舞蹈的创作工作,编创了很多优秀的蒙古族民间舞舞台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艺术创作角度入手,各有其艺术特点,在语汇的运用上也因所承载的主题不同而各有侧重和选择。在此,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剧目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和表达角度。

1.《蒙古人》

编导:巴图、敖登格日勒

首演时间:1993年

这是一个曾被许多舞蹈专业和业余人士学演的剧目。该作品以蒙古族传统舞蹈和新时代风貌的结合而成为一个表现蒙古族女性形象的经典剧目。

这个作品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将舞裙当做身体的延伸,编导将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所穿的蒙古袍通过舞美设计成为一个大摆裙,在快板的段落里加以运用,成为这个作品与其他蒙族作品不同的地方。该作品首先选择了许多传统的动作,比如硬腕、硬肩、抖肩、软手、柔臂等,使得作品的民族风格得以清晰表现,同时在动作的创造上也进行了探索,比如双手拿裙摆下端在身体前面进行横“8”字开合摆动而带动躯干的连续含展,躯干动态比之传统的“胸背”动作,速度加快了,幅度变小了,这样就呈现出类似“波浪”的动态既活泼又略带女性的婀娜;既有传统动作的痕迹,又有艺术家的个性创造,新鲜而有生命力,整个作品的步伐运用的比较单纯,使用平步、错步等步伐,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强调重心的沉稳。

作品在段落的设置上采用了常见的“快、慢、快”三个结构,在不同节奏中以丰富的动作动态进行情感的表达和角色的塑造,快板英姿飒爽,运用了大量手拿裙摆展开的动作,当演员手执裙摆下端向左右两边用力甩开时,整个人在空间上占有面积扩大了,且进一步带来豁然开阔的气息,还有蒙族舞蹈丰富的上肢动作加上裙子飘逸的下摆在大幅度摆动下形成的“S”形线条,使舞台上的女性形象既有草原孕育的野性气息,又有女性所具有的柔美气质,裙子的运用有机地参与了形象的塑造。

而在慢板中,编导通过各种手臂的动态和简单的脚下步伐将形象处理的稳重且细腻。慢板整体处理的比较安静,静到极致时,演员从舞台后区缓缓行走到中区,双手轻轻在体前互搭,表情安详,眼神深邃。当她放低重心,深深地向大地俯下身去,细腻的软手动作仿佛抚摸着柔嫩的青草,敏感的手指又好像抚摸着一个婴孩,在传统动作中透露出女性特有的细腻内心情感,也使得形象的身份丰满起来。

结尾处,女舞者在众多的男舞者的簇拥下雍容大气的缓缓前行,这个设计提升了形象塑造的高度,贾作光老师评价道:“万马在奔腾,而母亲则以沉稳的步伐,在万马簇拥下缓慢前进。贾老师将这个女形象的具体身份理解为“母亲”,这个形象是人类永恒的艺术主题之一,由此可以看到《蒙古人》的作品形象塑造旨归于温柔细腻、坚韧博大。

2.《出走》

编导:万马尖措

首演时间:2001年

《出走》是蒙古族民间舞创作作品中极为特殊的一个,因为它以民间舞的语汇表现了青年在当今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世代中离家寻梦的心路历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以民间舞的形式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

作品在寂寂无声中开始,兄弟二人将要到外面的世界去了,无限离愁纠缠在心头,一个面对家乡的方向跪倒在地,一个背对家乡的方向克制着内心的忧伤,一个欲走一个欲留,在欲留欲走之间,二人推拉纠缠,以情绪带动拉扯对抗的各种动力,产生了一系列连贯的双人舞动作,编导刻意在舞台的对角线上安排这一系列的动作,一条斜线上几次反复的去与回将二人“留恋”和“决然”的情绪对比强化了,终于兄长放下弟弟,不再阻拦他对故乡的回望,作品从这里进入了第二段。

第二段的音乐开始进入了,在《天堂》缠绵惆怅的歌声中,二人开始了“回忆”,对故土和亲人难舍难离的情绪充满了这个段落,出走也因此变得异常艰难和痛苦,内心矛盾情绪的表达成为这个段落的主题。编导大量利用现代舞具有顿挫感的呼吸方式来控制动作,或者利用呼吸顿挫来打断一个长线条的动作,使本来的完整线条变得破碎,更强化了对沉重心情的表现;另外一个特点是现代舞的地面技术以各种各样的“跪”为切入点被借鉴过来,利用各种重心下沉的动势顺势而跪,并结合蒙古族舞蹈手臂“柔臂”等各种动作和身体动态,共同构成了新鲜的语汇,在各种下跪的动作中,兄弟二人对故乡的情感更加深化了,最动人的一跪是兄弟二人在凌空跳起落地时以双膝直接跪地,力度强、幅度大。在这一段里,编导还利用蒙族民间舞步伐上的“趟”、“拖”的特点,来表现兄弟二人内心不愿离家的沉重感,非常贴切。

第三段是一个短短的结束,再次利用无音乐伴奏的手法,一直坚强的鼓励弟弟的兄长,对着故乡的方向再次深深跪拜,这次却是弟弟搀起兄长,终于两人一步三回头地告别了家乡,在无声的沉重中结束了一段背井离乡的心路历程。

这个作品的路线调度十分清楚。“离家出走”是在8点到4点的斜线上完成的,仿佛这个斜线是一条从家乡通往外界的路,开始段落是从这条路上发生犹豫和不舍开始的,结束段落也是以从这条路离乡而结束的,清晰易懂。另外,这个作品在动作的编创手法上有两个亮点值得注意,一个是利用蒙族民间舞步伐上“趟”、“拖”的特点来表现人物对故乡和亲人的难舍难离,这个结合点找的恰到好处,既突出了蒙族民间舞的语言风格特点,又贴切地表达了角色的心理,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动作运用例子;另外一个,是契合当代人生活的现状,大批的年轻人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离家外出打工已经是我们这个社会常见的现象,但是在民间舞的创作上选择这类题材是很少见的。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作品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成功范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总结出舞蹈虽然是一门表现形体动作的艺术,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一种民族的人文风情,本文以蒙古族民间舞蹈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各民族舞蹈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文化表现规律,更深层次探寻它们的特征与形成的各种因素。其实,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百姓生活,希望我们在对舞蹈的赏析中,推而广之,能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所在,从艺术中体验中,汲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艺术教育主要内容的舞蹈教育,也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的助推下,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作为舞蹈教育从业者,眼下最主要任务,就是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使舞蹈教育的明天更加辉煌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