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法复位中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的麻醉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骨科手法复位中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的麻醉效果分析

吴仲

吴仲

(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目的:观察骨科手法复位中应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的76例患者,采用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丙泊酚麻醉,研究组实施丙泊酚+小剂量芬太尼麻醉,对比两组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与麻醉前比较,两组麻醉中、后的HR、MAP出现下降,其中研究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但两组的SpO2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的丙泊酚用量与及追加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科手法复位中应用丙泊酚符合小剂量芬太尼安全、可行。

【关键词】骨科手法复位;丙泊酚;小剂量芬太尼;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055-02

手法复位属于比较常见的骨科手术,能对骨折起到较好复位作用。传统的骨科手法复位由于无麻醉或仅限局麻,导致患者疼痛剧烈,重者甚至休克,直接影响复位的效果,因此,在骨科手法复位中采用适当的麻醉方法显得非常必要。丙泊酚为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单纯应用镇痛效果不理想,用量较大,且副作用多[1]。本文对我院应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麻醉的76例骨科手法复位患者实施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的76例患者,其骨损伤类型为:肱骨、桡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肩关节、髋关节及肩关节脱位。本组76例患者中有46例男性,30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3-67岁之间,平均年龄(32.4±4.7)岁;体重在38-78kg之间,平均体重(58.9±7.3)kg。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术前,两组患者应禁食禁饮4小时;进入手术室后,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为5L/min,对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进行监测,其后建立静脉输注通路。

对照组实施丙泊酚麻醉:静脉注射,用量2mg·kg-1·min-1,

当患者呼之无反应、睫毛反射消失及呼吸平稳后停止。

研究组实施丙泊酚+小剂量芬太尼麻醉,首先静脉注射芬太尼,用量1μg·kg-1·min-1,于1min内滴完,其后应用丙泊酚静脉注射,用量2mg·kg-1·min-1,当患者呼之无反应、睫毛反射消失及呼吸平稳后停止。

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法复位术,并由同一医师操作。若患者术中出现抵抗反应或者疼痛,则追加丙泊酚0.5mg/kg;若患者术中SpO2降低至90%,则给予患者面罩加压吸氧[2]。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中、后的HR、MAP、SpO2的变化,并对丙泊酚的追加量、总用量及患者的苏醒时间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HR、MAP、SpO2比较

与麻醉前比较,两组麻醉中、后的HR、MAP出现下降,其中研究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但两组的SpO2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丙泊酚用量及苏醒时间比较

研究组的丙泊酚用量与及追加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骨科手法复位是治疗关节脱位及骨折的有效方法,其中麻醉是影响复位效果的重要因素。手法复位疼痛剧烈,麻醉能减轻患者痛苦,但麻醉方式的选择很重要,应使麻醉深度及肌肉松弛度适宜,患者术后能较快苏醒。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椎管内麻醉及神经组织麻醉,但其有创操作及特殊体位,易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和不适感,且又难以配合,同时有局麻药中毒、全脊麻、穿刺点感染、血肿、神经损伤等较多并发症,因而接受度不高。

丙泊酚是一种静脉麻醉药,其药效起效快,时效短,在体内无蓄积,患者苏醒快,且镇静作用较强,但其镇痛效应较弱,往往需要大剂量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麻醉中和麻醉后,两组的心率、血压均出现下降,其中以研究组下降的更加明显,但两组的血氧饱和度未发生显著变化;同时,研究组的丙泊酚追加量及总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与单用丙泊酚比较,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骨科手法复位中应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麻醉效果显著,能减少丙泊酚用量,提高用药安全性,并发症较少,而且也能缩短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表1HR、MAP、SpO2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张洪波,平秀红.骨科手法复位应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麻醉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01):50-52.

[2]王小明.丙泊酚复合低剂量芬太尼在骨科手法复位患者麻醉中的应用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01):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