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生素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非重症肺炎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口服抗生素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非重症肺炎临床观察

毛秀丽陈亚玲

毛秀丽陈亚玲(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841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非重症肺炎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社区获得性非重症肺炎患儿262例,随机的分为观察组136例,对照组126例,观察组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输入抗生素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97.6%。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儿童社区获得性非重症肺炎采取抗生素治疗临床效果满意,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口服抗生素儿童社区获得性非重症肺炎临床观察

肺炎是目前婴幼儿较常见的呼吸性系统疾病之一[1],而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的潜伏期病原体感染而入院之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而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儿科门诊儿童肺炎的主要症状[2]。治疗小儿肺炎的常用的方法使用抗生素,其用药途径包括两种,即口服和肠道外用药(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采用口服抗生素来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非重症肺炎,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静脉用药相对比,所达到的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有262例,患者的年龄从6个月到5岁的,其中男患儿有165例,约占63%;女患儿有97例,约占37%,均有不同程度咳嗽、发烧以及肺部细湿啰音,血常规的白细胞(WBC)基本都大于1010?L-1,其中胸透X线片均有提示肺纹最多,而209例呈现有沿肺纹分布片状影。大部分的患儿无循环和神经系统异常的重症表现。我们将患儿随机的分成两组,口服治疗组与静脉用药组,口服治疗组患儿136例,静脉用药组患儿126例。治疗组的性别比例:男/女=81/55,对照组的性别比例:74/52;治疗组的龄为2.1±1.3)岁,对照组的年龄为(2.3±1.2),两组患儿的别和年龄差异没有统计的义(P>0.05)。

1.2方法两组综合考虑到儿实际的各种因素选用不同的抗生素,在治疗组中我们采用的是口服阿奇霉素8~10mg?kg-1?d-1,口服一次;或者口服头孢克洛20~40mg?kg-1?d-1,分三次口服,最大的剂量不能超过0.15g?d-1,疗程为一周。在对照组中采用的是静脉滴注射头孢唑啉钠50~100mg?kg-1?d-1,或者孢呋辛钠50~70mg?kg-1?d-1,疗程也为一周,两组患儿同时服用适当的止咳祛痰药。通常抗生素治疗2~3天随访治疗转归,过一周后判断治疗的效果,若口服治疗途径的病人没有好转则转入静脉注射途径的途径治疗。

1.3疗效评估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5]里的标准。治愈:咳嗽、发热、肺部啰音消失以及血常规恢复正常,胸透X线片提示肺部片状的阴影消失或者是明显减轻;有效:缓解咳嗽、发热症状,减少肺部啰音,血常规的复查明显好转,肺部X线片提示肺部片状的阴影减轻;无效:咳嗽等症状没有明显的减轻,肺部啰音无减少或者好转不明显,血常规或者胸X线片复查没有好转,或者更加加重肺炎。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来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计量的资料进行t检验和计数的资料进行x2检验,P大于0.05的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97.6%。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共9例(其中皮疹4例,腹泻2例,恶心3例);而静脉用药组中发生不良反应12例(其中皮疹3例,腹泻8例,头痛头昏1例),可见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的病原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口服与静脉注射抗生素这两种对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都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口服抗生素比注射治疗恢复的更快,痛苦更少,这说明了静脉注射抗生素不是唯一的治疗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方法,使用口服适量的抗生素也能达到药物学浓度控制炎症。

在使用抗生素时还应该根据本院或者当地的细菌抗药耐药情况和药敏实验结果,对每种抗生素的特点,儿童生理代谢的特点来选择适宜的抗生素。在常用的抗生素种类中有半合成的头孢菌素类,半合成青霉素。与使用静脉注射途径治疗小儿非严重肺炎疗效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减少了医疗费用和潜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减轻患儿因注射所造成的痛苦,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还能节省家长的时间。

综上,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口服抗生素的方法治疗小儿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有效的,是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但是在患儿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口服困难的患儿,静脉注射抗生素药物仍然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袁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9):513-514.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