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的变式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解析几何的变式训练

蒋文杰

四川大英县育才中学蒋文杰

现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学资料随手可得,用哪种资料,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作出选择。高三数学复习不能在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更不能使学生成为解题机器和知识的存储器。本文就高中数学的解析几何部分,谈谈数学复习中的变式训练。

例1原题求直线和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第二册上复习参考题七A组第4题)

让学生仔细审题并借助图形、规范解题的格式(1)求出直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2)确定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并确定两直角边长与两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3)利用面积公式确定三角形面积。

变式(一)条件一般化

求直线和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变式(二)改变背景

1.过点P(2,1)作一直线L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面积最小值时,直线L的方程。(《3+2》第七章36课时例4)

2.过点P(2,1)作直线L与X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

一道课本题通过变式,从特殊到一般,又改变背景将其推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深刻含义。课本题与资料题很自然地结合,使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他们的认知产生了飞跃,通过不同的思路,提供多种解题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从不同的角度将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进而又深化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重要的数学系思想。这样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在更多的新情景、更高的层次中,不断地反复地渗透,达到了螺旋式的再认识,再深化,乃至升华的效果。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所有的变式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选最优的方法去解决。

变式:变换条件和结论

直线L与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且,求证直线L过抛物线的焦点。

原题:过抛物线的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两点P、Q,经过点P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和准线交于点M,求证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第二册上习题8?6第6题)

变式:变换条件和结论

设抛物线的焦点F,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轴,证明直线AC经过原点O。(2001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第19题)

例3原题,图7-34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第二册上7?7例3)

变式:改变背景,抛物线形拱桥的跨度为20m,拱高为4m,建桥时每隔4m就立一根支柱,则最高的支柱高为m。(精确到0.01m)(《3+2》练习54第7题)

原题:图中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顶离水面2m,水面宽4m,水下降1m后,水面宽多少?(第二册上习题8?6第4题)

变式:变成应用题,一辆卡车高3m,宽1.6m,欲通过横断面为抛物线形的隧道,已知拱口宽恰好是拱高的4倍,若拱口宽为am,求使卡车通过隧道的a的最小整数值。

以上高考题和变式题是在课本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延伸而来,它不仅对圆锥曲线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范围问题进行了深化,而且通过类比、重组,对向量、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知识又进行了复习。激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高考题、变式题的源泉都来自于课本,而解决这些问题(不论是钝角、直角、锐角,还是距离等)方法都是相同的。

在利用课本例、习题进行变式时,往往从以下方面考虑: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多题一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归纳猜想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类题短小精悍,考察思想深刻,解题时要学会分析,会进行等价转化,会对参数进行讨论,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变式训练要有针对性,复习时,教师要借助于教材,根据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整理,要启发学生去找相互间的联系,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变式要有层次性,不能跳跃太大,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得到,要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使学生真正达到将知识学活、用活。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注重变式的训练,在高三复习时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