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贴近”原则与新闻报道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试论“三贴近”原则与新闻报道工作

郭晓东

郭晓东(白山市电视台吉林白山市134300)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

摘要:关于“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实现新闻工作“两为”方针服务方向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这个原则对于新闻报道工作意义重大。对此,新闻工作者要以初衷的立足点,改变工作态度,改进报道手法,以便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三贴近”新闻报导基本功

电视新闻是以电视作为媒介的重要舆论工具,而其中的时政新闻则在各级媒体中都作为主干力量来发挥其引导舆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电视时政新闻都担负着报道重大党务、政务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领导人的活动的任务,在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排列次序和比重上大多占据重要位置。

前几年,电视新闻曾经在报道会议、领导人活动等时政要事的时候,程式化、礼仪化严重,使观众对这类节目产生了无奈、厌烦的情绪,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宣传效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政策规定。《意见》中充分肯定了时政新闻在贯彻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求中央机关和各级领导自觉支持新闻媒体改进报道工作,要求新闻单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新闻报道为什么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呢?党中央又为何将“三贴近”原则提到一个这样的高度呢?

一、“三贴近”原则对新闻报道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贴近实际才能采出鲜活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贴近实际,才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不单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深入实际,才能在时政活动中发现新闻。在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中并非无新闻,但会议和领导同志本身并不等于新闻。如果没有在实际中深入挖掘材料,把报道的角度从着重于活动、会议的形式转向其内容、内涵,报道必然要流于程式化、礼仪化,无法满足观众的要求。

其次,贴近生活才能以正确的角度报道新闻。生活是永不枯竭的新闻源泉。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贴近生活,在生活中热爱生活、熟悉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党的大政方针,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采编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时,才能抓住重点,将报道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报道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也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让群众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达到时政新闻的传播目的。

最后,贴近群众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新闻工作者的老师。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以一个普通群众的身份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之所思、所想、所需,才能在报道时做到向群众传播他们应知、欲知、而又未知的新闻事实。时刻有着“无冕之王”优越感的记者,是永远听不到群众的心声,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也写不出好的新闻的。

二、电视新闻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实践立足点

(一)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改变工作态度。以往的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大多数注重喧染和交代的是开会或活动的场面及其程序;注重选择和传播的是会场或活动中的领导人,尤其是主要领导人的言谈话语及其神态、仪态等方面的信息。报道中记者的职能,已经偏离了会议新闻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定位,只是起到了类似会议或活动主持者那样一种司仪的作用,是将会场或活动现场延伸到电视上来的一个司仪。电视台和记者本身都把这种报道当作了领导人露脸、立威的渠道,而没有真正发挥这类报道的真正作用。要改变这种态度,就必须明确报道的主要任务:向观众提供会议或领导人活动中与观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用信息,让观众了解国家的重大举措,而不是创造领导“明星”。

2003年4月初,山西吕梁和辽宁抚顺都发生矿难,死亡人数触目惊心,这肯定是读者关注的新闻。不过,如果按照惯例报道领导“赶赴现场,指示竭尽全力抢救井下矿工”,或有关省市召开现场会强调安全生产之必要,相信读者已经不满足甚至不满意了。但是,像下述报道,也事关领导,读者却肯定愿闻其详:

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王显政直斥矿难背后的腐败:业主孟兆康胆大妄为违法生产,很有“背景”。

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一些人在关闭小矿时心慈手软?就因为这些矿背后有“人”!

各级领导,身为国家公务员,身为公众人物,肯定是媒体焦点所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实际上给媒体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用什么方式、从什么角度报道领导、报道会议?能不能把领导和会议中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信息,准确、充分而生动地报道出来?能不能把会议报道的改进,看成深入改进新闻工作的先声,让党报、让电视新闻变得更鲜活、更贴近、更好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福建省就已在这方面做出了改进。召开福建省委常委学习会,照常规应有《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3家新闻单位到会采访。但是,此次会场上未见任何电视摄像镜头和电台录音设备。这一不同于往常的情况,源自省委书记宋德福改革会议报道、活动报道的要求。

宋德福明确提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要有具体行动,要从改革会议报道、活动报道这样一些具体事情抓起。要根据会议、活动的性质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报道方式,电视台减少一些领导活动的镜头,报纸报道也可简短一些。当然,重大的会议、活动另当别论。电视报道时,也不要老是把镜头对着几个领导扫来扫去,有的可以加一些背景报道,有的可以采访一些与会代表等等。

(二)要改进报道手法。长期以来,电视上的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枯燥、冗长之风盛行,会议程序、领导行踪和名单常常占去很大篇幅,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却被淹没。结果报道形式重于内容,没有人物,没有细节,成为干巴巴的帖子。必须改变这种作风,为此要做到:

1.要深入会议抓新闻。电视记者应深入到会议中去,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及时组织采访报道。在中央的“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三农问题”与“农村医疗保险问题”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当年的《东方时空》以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做了一期代表农民的节目,请来了两个典型的农民代表赵本山和申纪兰,就两人关于农村教育和农村修路问题的议案进行了讨论。这体现了贴近群众的原则,如果没有记者的深入采访,是不会发现这样具有价值的新闻的。

2.要遏制冗长之风,变虚为实。把记者采访画面的重点由走来走去、台上台下的程序转向活动、会议的目的。以中央电视台为例,2002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最长的超过100分钟,看是报道充分了,受众却不满意。而2003年“两会”正逢换届,参加会议的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担任国家领导职务的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共有14人,比往年增加了一倍。但是中央电视台3月3日至9日中央领导参加团组活动的报道,节目总时长由去年同期的105分钟减少到今年58分钟,减少了将近一半。并且,经过努力改进新闻编排,使中央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内容翔实充分,节奏清晰明快。16天会期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长有13天控制在45分钟之内。充分体现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在改革报道手法方面的力度,值得我们借鉴。

3.融入背景,发挥电视画面时、空兼备的特点,加上有关资料画面,无疑会为会议新闻增加厚度。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要不流于肤浅,有思想、有丰富的信息量,应该融入必要的背景资料,摒弃就活动报活动,就会议报会议的肤浅作风。特别是党和政府领导人重要的国内外访问活动,外交上的送往迎来活动,应通过背景介绍,向观众展示其意义,开拓画面以外的信息量。当年2002年十六大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系列背景专题,如《三个代表在基层》、《走过辉煌》、《十六大代表风采》等等,深化了新闻报道深度,满足了观众需要。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正确方向。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始终不懈地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