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促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3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促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孙彤

孙彤(襄阳市实验中学湖北襄阳441000)

【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围绕学生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快乐成长的学习氛围,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全力打造学生成长的乐园,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谐成长,从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关键词】生本;尊重;平等;快乐;

成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学校作为社会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具有远大理想、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是一种心与心的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围绕学生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快乐成长的学习氛围,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全力打造学生成长的乐园,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谐成长,从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1.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为构建学生成长的乐园提供思想保证

1.1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论英雄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行为。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以成绩论人才”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树立教育为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人人成才、人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人成才,鼓励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2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提倡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前提。因此教师要真正改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逐渐摆脱课堂上的权威地位,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原来的“权威一服从”变成“指导—参与”的新型师生关系,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入学生中间,弯下腰与学生沟通、合作、对话,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交流方式。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把学习变成一种证明自身价值的自觉活动。

1.3一切为了学生,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教育是一种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育必须要对学生负责,必须要对每一位学生的一切负责,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各项管理工作中,都要牢固树立服务全体学生的意识,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和措施,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标,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尽心尽责。

2.用赏识的眼光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提供助推器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要学会把赏识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赏识这个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健康和谐成长。

2.1欣赏、认可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我们不能用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更不能求全责备,而要用肯定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包括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这样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发现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相信只要有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尽管这种进步有大和小的差别,但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获得应有的进步。

同时,还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成功,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的去赏识学生。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度越大,成就就越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可能,都有成功的希望。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是唤醒学生的自信,告诉学生“你能行!”

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欣赏、认可每一个学生。

2.2关爱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就要学会热爱学生。爱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前提。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快乐成长。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以所有接受我们教育的学生为本,追求的目标是“人才多样,个个能成才”,这才是我们办教育的真正目的。学校的发展不能体现在少数学生的发展上,只有所有的学生发展了,才能实现学校的真正发展。

因此在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就应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的态度,用爱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去面对学生,培养教育学生,用爱来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心,爱生如子,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他们来自何方,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如何,无论他们的成绩好坏,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多关心,多指导,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鼓励和帮助他们不断进步,从而在学校内真正形成一种无差别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得到和谐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教师的真情付出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举止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情感触动,触及学生心灵。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于喜爱的老师,往往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执教的学科中,爱学,乐学,甚至为博取老师的表扬而努力,进而不断进步。而老师也会因为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而更加倾心于教育工作。

2.3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还应该科学正确地评价学生。科学地评价是指全面地、积极地、发展地看待学生,分析学生。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不断完善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机制。评价内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个人特长以及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及时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能,我行,我能行”,找到自信。同时,通过开展诸如“星级学生”评选,“体育竞技月”、“艺术展示月”等系列活动,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展示,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3.不断优化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学校的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思想,从关心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身心健康出发,细致入微,春风化雨,引导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3.1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同时,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常规教育为抓手,全面推进德育工作。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渗透到教育活动中,实现活动育人;渗透到学校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渗透到环境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渗透到教育服务中,实现服务育人。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的立体德育网络,营造“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的德育氛围。

3.2抓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也要从细处入手,从起点抓起,让良好习惯的养成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一剂良药。一是抓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可以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植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3.3不断创新德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建立动态的、不断刷新的德育内容更新机制,将体现新时代、新风尚、具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引进校园,引进课堂,使德育更具有时代特色,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开放式德育”和“体验式德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有计划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课外、校外主题实践活动,以人人参与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大力加强家长学校工作,完善家长学校活动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社会德育工作基地,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如学生干部可以采取竞争上岗,班级管理实行值日班长制,学生自己制定班规、班约及班干部职责,学生会负责对各班的日常班级工作进行检查等等,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责任感、道德感和民主管理的意识,逐步达到自主管理,学会做人做事。

3.5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感;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学校无小事,处处受教育”,学校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对学生的教育熏陶作用。如建设文化长廊,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栏、黑板报、读报栏、光荣榜、各具特色的文明教室布置、国旗下讲话、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校园环境处处会“说话”,成为一本能影响学生观念、规范学生行为的无字教科书,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

4.坚持质量立校,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奠定基础

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是学生的愿望,家长的要求,也是学校的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就必须坚持质量立校的观念。

4.1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大力推进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倡导高效课堂和有效作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高效教学,切实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逐步构建适合学生实际的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要努力实现三个优化:①优化教学全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②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1)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环境。(2)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媒体,不断实施教学信息化、数字化,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新颖性,培养师生的自主能力与创造力。③优化教学氛围,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4.2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整体提高;学校应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实际,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对教学的不同需求,调动各种教育手段,努力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建立学困生的帮辅机制,改进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应学生成长的教育就是最有效的教育,让学生快乐成长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是人才的摇篮,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构建学生成长的乐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