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 2

浅谈山西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韩小君张燕霞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山西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普遍存在农民素质偏低、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要加快农村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分析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改革文化体制、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关键词:山西省;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034-02

收稿日期:2009-02-15

作者简介:韩小君(1985-),女,山西盂县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燕霞(1985-),女,山西岚县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民俗学研究。

一、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制定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的“乡风文明”在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方面,核心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而文化作为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转变思想观念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问题。当今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若是中国农民还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前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增多,文化经济一体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传统的文化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没有文化,经济将寸步难行。所以不能低估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不能光重视了花,而忽视了绿叶,在当今物质生活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质量,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地方的特色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将特色文化融入经济当中,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我省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把这些资源转化为区域优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当前,我省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都较为落后,再加上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即时得到改观,将会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快城镇化步伐。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422万人,其中高中占11.55、大专以上占1.1%”,高素质人才较少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大学学费和就业状况的恶化、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短期利益的影响,还会产生新的文盲。职业培训的基础设施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进城打工,只能做一些劳动耗费大、工资低的工种,即使以前有一定技术的农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也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形势的要求,农村教育的状况大大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2.投入明显不足。山西省共辖11个市,各市所在地大多为近年来地区所在地改建的市级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为空白,目前11个市级群众艺术馆中,有馆无址的为5个;12个市级图书馆中(包括大同市少儿图书馆),有馆无址的为9个,另有2个破旧不堪,准备改建.山西省共辖119个县区,“十五”期间列入国家补助范围的图书馆和文化馆52个(建筑面积不足300平米),截至2004年末,中央补助项目到位的为44个,其中14个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4个项目已进入装修阶段,8个正在建设当中,另有17个项目(其中2004年安排项目14个)正处在筹备阶段,2005年尚有8个项目正在筹备落实。由于长期以来,山西省基层文化设施欠账太多,在未列入建设范围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当中,尚有14个城区图书馆、13个城区文化馆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有28个图书馆、23个文化馆因近两年城市建设被拆除,或面积在300平方米至500平方米之间,而这些面积在300平方米到500平方米的文化馆、图书馆,绝大部分修建于五六十年代,且大多为危房,设施简陋,由于缺少经费,越来越多的文化设施失去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和科技等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3.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我省文化体制的落后突出表现为文化管理的落后,而文化管理的先进性则是文化体制先进性的重要表现。长期以来,在文化管理上我省沿袭计划经济的一套,政府大包大揽,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也没有参与文化管理的职责、动力和积极性。由于政府过多地干预文化经营管理,文化部门普遍存在条块、行业和区域的分割,因此难以形成文化整体的合力。政府统管各项文化事业,同时充当了文化事业的所有者、举办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等多重角色,形成政事一体化,文化事业单位由此也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从人员、任务到经费均由政府部门统一控制。这样各文化单位丧失了应有的自主权,不仅文化单位只能“等、靠、要”地吃国家财政的“大锅饭”,而且其与市场的联系被阻断,对市场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心里缺乏了解,势必出现文化管理上的主观和盲目现象,也造成了文化产品的供给与市场文化的需求相脱节,文化经营者无法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进行管理,因而制约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要把文化的发展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来,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发展农村文化,投入是关键。各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政府要充当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使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馆、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文化体制,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同时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改革文化体制还应做到要解放思想,解放文化生产力,这样蕴藏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之中的文化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将广大人民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并逐渐形成品牌效益,这样既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EB/OL](四).http://www.stats-sx.

gov.cn/html//2008121991.html.

[2]山西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亟待加强[EB/OL].http://www.ccnt.

gov.cn/whtj/t20050929_4516.htm

[3]本报评论员.胡锦涛同志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

述[N].人民日报,2005-02-20.

(责任编辑:李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