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汉字教学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3

初中汉字教学策略研究

朱丽叶

朱丽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07级教育硕士上海200438)

【摘要】汉字教学是母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完成了大量的汉字识记后到初中阶段呈现弱化趋势。加之网语流行、西语渐进、社会上汉字使用状况错误百出等,导致初中学生汉字运用水平不尽如人意,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关注初中汉字教学现状,从实践出发着力探索初中阶段汉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汉字教学;有效策略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

1.问题的提出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历经千载演变而代代传承,已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内核。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包括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信仰追求、道德准则、审美参照等多方面内容。《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语言文字是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载体”,“在正确、主动地学习、使用语言文字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因此,汉字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很好的民族文化传递的过程,它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高超和源远流长,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进而还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汉字教学作为母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在小学阶段相对重视也较有成效。而在初中阶段却相对处于弱化状态。具体表现为:汉字教学是扫除阅读障碍时可有可无的“插曲”;现行新教材中,汉字演变与发展的内容,往往只是摆设;课程标准中,虽在识字量与写字上对初中阶段有明确的要求,但真正落实到使用与书写的环节时,误用汉字与随意书写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对母语的关注甚至不如对外语的热情,甚至有学校领导也抛出了诸如“学语文有什么用,又不能加分!”的论断……这种敬畏汉字、捍卫汉字的文化自觉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其实,“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于漪语)而汉字教学就是培养民族情结、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关注的正是目前初中汉字教学的现状,并着力于探索汉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2.对策及建议

2.1汉字知多少——激发兴趣,体现文化性,进一步明确汉字教学意义。

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性作用已被广泛认同。杜威也曾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否则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汉字学习若单纯以分析字形为手段,或仅向学生讲授古代造字法,恐怕要不了两节课,学生就已索然无味,反之,若将汉字字音的音韵美,汉字字形的结构美,汉字字义的意境美都通过生动鲜活的例子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有了兴趣,便会自主、自动、自由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兴趣是渴望求知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就如彼德?克莱恩所说:“铭记在心: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而文字可以传播文化,文化教育可以使人净化心灵、培养良好品行。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教学大纲几经变化,有一条始终不变,即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把汉字的工具性和文化积淀的人文性相结合,把汉字取材的现实性和教学目标的前瞻性相统一,利用汉字见形知义的显著特点,使学生知道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其本身就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受汉字的过程,对奠定学生文化素养的底子,培养学生对汉语言的语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等都有帮助。

可以利用教材有关内容,开展汉字学习综合性活动,普及汉字知识。比如,教师可身先士卒,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各学生小组开展相关研究。教师选择较专业的课题,例如汉字的造字法。通过收集展示甚至自行书写大量生动的汉字实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的同时,揭示汉字造字的规律,即汉字可从形体中感知意义,甚至是深刻的哲理。学生则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例如,可以关注汉字起源的课题,可以进行汉字使用情况调查的课题,可以研究汉字的历史及演变的课题等。各小组根据课题合理分工,制定方案,分头行动,定期汇总,以研究资料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汉字是宝藏,它是继承中国文化命脉的载体。离开了汉字,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就如同失去了宝贵的财富。

2.2汉字巧记忆——讲究方法,体现思维性,进一步探索汉字教学规律

“思维是人类世界最美丽的花朵。”一位西方汉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大意):中国人为什么这般聪明,是因为从小就接触汉字,汉字跟拼音文字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符号,而是一个个意象,可以激发思维的想象,使中国人从接触汉字的那一刻起,便接受了思维力、想象力的训练。而小学阶段的汉字教学,虽讲究方法,但因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更注重字形和字音的教学。有些汉字的记忆方法也显得牵强。例如“碧”字,就有顺口溜曰:“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形是记住了,义又何在呢?加之,不少学生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形近字往往不注意区分语言环境,不理解字义,因此,随着年级的增高,大量出现汉字使用偏差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初级的抽象思维和一般性形象思维已经处于优势地位,倘若教师能紧紧把握住汉字符号性和象形性的双重特征,让学生从字义分析入手,使学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感性思维和正在起步的理性思维有机整合,既能使汉字教学的基础更为扎实,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其左右脑的均衡发展,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实施这一策略不妨以实践探究活动为主。即广泛收集各种析字记形的方法,对汉字进行一番新的“说文解字”。例如:故事法、字谜法、口诀法、图画法、拆字法、部首记字法,甚至形体演示法等等来记忆汉字。这些方法的确让汉字记忆变得更为生动,但汉字教学不仅要讲究趣味性,更要注重科学性与知识性。

仿东汉许慎“解字必依据字形,就字形以说音义”之法,近年来,字理法又逐渐受到关注。由于这种方法易于培养归纳和演绎的思维能力且需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加之它遵循的是汉字形义统一的原则,易于产生对汉字的正确观念,因此比较适合初中汉字教学。例如:形声字“假、暇、瑕、遐”,“假”,人形假声,本义是人们相互间的借、贷,所以用人旁表义,引申为凭借、借助,又引申为代理的,非正式的,再引申为不真实的,现代汉语多为表示真假的假;暇,日形假声,本义是空闲,表示时间多,故以日表形;瑕,玉(斜玉旁)形假声,本义是指玉中的赤色斑点或疵病,故用玉作形旁;遐,从走之,假声,本义是远,远须行走方能测出,故用走之表形。学生理解了形旁所表示的意义,就可毫不费劲地记下这一串字。

如果通过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挖掘汉字在千年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大量文化信息,则增加了汉字教学的知识性。又如:“酉”字。酉,表示天干的第十位,“申猴酉鸡”,就是这个“酉”。“酉”字的本义是指酒瓶。汉字凡是用“酉”字组成的字,大都与酒有关,如“酌”“酤”“酣”“醉”“酝”“酿”等等。酒的历史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但是好酒不能多喝,多喝会醉。“醉”字是一个“酉”字加了一个“卒”字。喝完酒以后,如果要是耍酒疯,那就成为“酗酒”。酗酒是不好的,这是从“酗”的字形上得出的结论,右边的“凶”字,意为不幸。而“醒”字,是“酉”字加一个“星”字,醒就是酒醉之后恢复常态。爱国诗人在诗中写道:“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个“醒”是说头脑清醒。

当然,我们主张“教无定法,殊途同归”,关于汉字记忆的教学方法不应当是一元化的,而应在每个不同阶段,对属性不同的字,选择不同的策略来教。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汉字的科学规律是不能违背的,那就是“教有定则,勿离勿违”。要依据汉字据义构形、以形示义的特点,弄清楚每个汉字的内在依据,这样的汉字教学才会更有生命力。

2.3汉字勤纠错——培养习惯,体现持久性,进一步提高汉字教学实效。

由于小学阶段识字量大,加上形近、同音、多义等复杂情况,学生遗留不少汉字运用问题。而进入中学后,初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句、段、篇的教学,而忽视汉字教学,再加上一些教师文字学基础较薄弱,很难娴熟而灵活地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进行汉字教学。因此,错别字犹如顽症,困扰学生,纠错任务也成了教师的一块心病。

我们认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是进一步提高汉字教学实效的重要措施。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思想性原则。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清错别字的危害,对它高度重视。教师可通过高考改革中加大错别字扣分力度、错别字笑话及故事来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纠错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例如:“乌鲁木齐一字之差,十八万付之东流”的真实报道。

(2)科学性原则。教师要分析错别字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明确错在何处。初中学生的错别字成因主要是:同音误用、形近误用、偏旁误用、笔画误写等,以便纠错时对症下药。例如:“衫、被、裸、初、袖、补、袍、裙、褂”等字,都与衣服有关,所以都从“衤”旁,而“神、祝、社、福、祸、祈、祥”等字都与神事有关,所以都从“礻”旁,与“衣”的意思无关。这样从文字学的角度去作些浅显的解释,效果不错。

(3)多样性原则。运用机械地反复抄写的手段或许会有效果,但不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妨变换方法,把纠错进行到底。例如:运用纠错本,从正字、字音、常用字义、组词、造句等方面把自己作业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集中起来加以整理纠正;或组织学生开办“错别字诊所”,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纠正错别字。通过看“病历”,析“病因”,开“处方”,有效地降低错别字的“发病率”;或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既能认清笔画、牢记字形,又能从字典上了解到这些字的意思和字的用法;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错别字,通过纠错,使学生重视正确使用文字,认识到正确使用文字的重要性;或将纠正错别字与阅读和习作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有实际意义的语境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汉字。

(4)适时性原则。首先要把好生字教学关。如果教学生字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记住字形,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跟其他生字相混淆的字,多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组词或者说句子的练习。第一次先入为主的印象很重要,这一关把握不好,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严重的影响。其次把好作业、考试关。批改作业、试卷时用红笔将错别字圈出来,严格要求其及时认真订正。第三,指导学生做完作业后,养成仔细反复检查习惯,发现错别字,马上改正。此外,教师在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时不要将学生写错的字或用错的字,醒目地写在黑板上当作共性的问题讲给大家。因为学生的有意注意会记了不该记的东西,结果适得其反。

(5)创新性原则。教师可以自己也可以指导学生将容易写错或用错的字编成顺口溜来学习和区分。这里没有统一的法则,也没有现成的方法,更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提供一个起点,一些条件,一种可能。例如顺口溜:“用火烧,用水浇,东方日出是拂晓,左边绞丝弯弯绕,换上提手是阻挠,右边加羽尾巴翘,丰衣足食才富饶。”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既有趣又易记。

鲁迅先生说到汉字时说,汉字“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可以感心、感耳、感目,鲁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的确,汉字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如何使它在发展历程中以更顽强鲜活的生命力绽放出灿烂的光辉是每一个中国人,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由于汉字教学可以起到了解民族文化内涵和心灵审美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树立起汉字教学的长远目标,认真对待汉字教学中的问题,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加强汉字教学的研究,让学生掌握一定行之有效的汉字学习策略,使汉字教学得以巩固与深化,同时也让学生领略汉字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师为公《趣味语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37—295

[2]纪德裕《汉字拾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褚树荣《教室的革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99—206

[4]黄安靖《字误百解》[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5]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