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社区干部艾滋病知识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西湖区社区干部艾滋病知识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王宇丹余国辉江峰刘庆山

王宇丹余国辉江峰刘庆山(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南昌330008)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8-0007-02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社区干部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和态度的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社区宣传教育和促进措施提供策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辖区社区干部,获得有效样本224人。结果根据分析的结果,从事社区工作年限较长者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工作年限较短者(P<0.05);从事社区工作年限较短者的歧视态度明显高于工作年限较长者(P<0.05)。结论应通过多途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社区干部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改变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不正确态度,逐步消除艾滋病恐惧感有助于将艾滋病预防工作推向深入。

【关键词】艾滋病知识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当今世界,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生存、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公害。目前,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并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还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1]。艾滋病的传播与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密切相关[2],人们对艾滋病的较高认知水平有利于减少艾滋病的传播。为探讨影响社区干部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和态度的因素,2012年4月至5月,我们对辖区社区干部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的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辖区内112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2名社区干部,共调查224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一对一询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态度。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19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人口学资料本次调查共获得合格样本224份。从事工作年限:5年及以下44人,占19.64%;5-10年及以下90人,占40.18%;10-15年及以下72人,占32.14%;15年以上18人,占8.04%。

男性67人,占29.91%;女性157人,占70.09%。未婚30人,占13.39%;已婚175人,占78.12%;离异13人,占5.8%;同居6人,占2.68%。中专或高中180人,占80.36%;大专及以上44人,占19.64%。

2.2不同社区工作年限的知识知晓率和相关态度分析基本知识知晓率不同工作年限比较表明,从事社区干部工作的年限越长,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知晓率高。按α=0.05,P<0.05,不同工作年限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显著差异。

2.3歧视态度不同工作年限比较表明,从事社区干部工作的年限越短,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率就越高。按α=0.05,P<0.05,不同工作年限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差异。

3讨论

社区干部的总体知识知晓率为89%,调查对象对于“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用针具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发生性行为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性病病人会不会增加艾滋病的感染机会?”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有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她的孩子吗?”问题,答对率均超过90%。

调查结果显示,从事社区工作年限的长短与艾滋病防治的知晓率和歧视率有关(P<0.05),从事社区干部工作的年限越长,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知晓率越高,从事社区干部工作的年限越短,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率就越高。这是因为西湖区自2004年定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2005年定为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区,现为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这是通过多年的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努力的结果。

虽然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程度较高,但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社区干部对于艾滋病流行存在着恐慌,对于艾滋病人存在着歧视现象。恐慌和歧视现象一部分是因为以往对于艾滋病的错误了解。调查对象对于“您认为应该同情所有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吗?”问题,回答“是”的仅有63人;对“您认为应该把HIV/AIDS和普通病人一样看待吗?”问题,回答“是”的仅有61人;对“您认为关心帮助HIV/AIDS可以减少对社会的危害吗?”问题,回答“是”的仅有60人;对“您是否会与HIV/AIDS一起用餐、共用泳池?”问题,回答“是”的仅有58人;对“如果您的亲戚朋友感染了艾滋病,您是否愿意和他(她)继续交往?”问题,回答“是”的仅有43人,88人“不知道”。这说明社区健康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艾滋病预防知识有待进一步深入,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艾滋病的宣教,将艾滋病预防工作向一般人群推广。尽可能使广大社区干部掌握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减少和避免对艾滋病不必要的恐慌和带来的歧视。加大国家艾滋病防治政策宣传,营造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宽容与关爱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胥光勇.论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J].中国性科学,2007,4,4(16):3-5.

[2]王超,马迎华.北京市部分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7,4,4(2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