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育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在学科教育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李清华

山东省单县南城中学李清华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转轨?途径是多方面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所以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从学科教育入手。那么,在学科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本文重点从三方面来谈。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目前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从三个要点来谈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特别是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涉及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身体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而每一方面又因时代不同、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现阶段文化科学素养方面,除文化科学知识外,还要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试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方面是突出智育,忽视其他方面,以文化课考试代替了素质的全方位要求。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现代的教育质量观是“卓越教育”,既求公平又求效率,所以基础教育的重心应从少数“重点校”转向大批“薄弱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应成为我们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最完美的途径。应试教育是只抓少数尖子学生,放弃整体学生的“精英教育”,既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效率。素质教育的价值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少数精英可以引进,但整个国民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

3.素质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

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基础教育不过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而非“终结教育”。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一是促进“人格形成”;二是促进“学力形成”,这种学力是由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的态度这三个要素组成。学生时期是主要的学习时期,既要学会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本领,更要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校应创造适应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育体制,形成学校适应学生的校园文化。而应试教育则急功近利,为升学分数的提高而排斥其他。

二、树立学科教育的素质观

学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实施新课程最明显的特点。学科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下面就主要从三个要点来谈。

1.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

智力素质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过去强调这个素质太过分,以分定好坏,以升学论成败。学生为分而学,教师为分而教。智力素质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但还是解决不了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要有勇气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把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政府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政府对实施素质教育应有所作为,不能光凭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社会是素质教育的见证者,社会要形成素质教育氛围。

2.学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在向学生传授社会和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等其他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学会创造;通过知识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3.科学认识学生和正确对待学生

首先,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学生在一切活动中要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把学生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体,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之上。第三,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得认识。第四,学生还是发展的主体,教只是外因,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最终靠自身求得发展。第五,学生也是朋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教学相长。学科教育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都求得发展。

三、结合学科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要结合学科教育来实施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应重视学生、教师及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下面从这三个要点来谈。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

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不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影响教学质量较深层次问题的有力揭示。目前我国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所谓差生,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这种潜能,而是由于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参与教学的机会少,不能“平等地”像其他同学一样同教师进行交往。有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答复、要求和评价这四种交往行为中,选择交往对象时,均在成绩的好坏、地位的高低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比较愿意与优等生交往。这种实际情况,只会使“差生”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此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能力。

2.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作用仍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教师在“传道授业”方面的作用,应该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教师学历没有达标,这说明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本学科知识上没有达到基本要求。可以想象,这些教师根底不深、基础不厚,尤其是缺乏对蕴含在知识之中的思想、方法、精神的掌握,他们在教学中是难以运用自如的。目前较为严重的一点还是我国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十分匮乏的,甚至是很不利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仅靠思想品德课和相关的社团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学科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渠道。根据对中小学生进行的“德育途径选择”调查中发现,小学生把教师视为最重要的德育指导者,列为首位;高中生把教师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同学交往”);而同列为第三位的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作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复杂行为的学习,实质上也包括了对教师言行的模仿与认同。可见,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的影响不可低估的。

3.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教师能动性的基础上,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还在于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多样化。微观层次上,可以有知识掌握与传授模式,技能形成与训练模式,能力获得与培养模式,行为规范的认同与示范模式,态度改变与教化模式等;从内容来考虑,可以有概念教学模式,命题教学模式,思想方法教学模式等。宏观层次上,可以有学习―教授模式,发现―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对这些教学模式的理解,不能仅认为它只是教师的操作步骤,只含有教师的行为,而应该这样来认识它:既包括学生学的行为,又包括教师教的行为;既体现学的规律,又体现教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体现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规律。现有的某些教学模式,之所以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难以得到理论界的公认,关键在于这些教学模式没有较好地反映教学依赖于学、学受制于教的学与教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