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代文学视角谈西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以汉代文学视角谈西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孙红丽

孙红丽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735100

摘要:汉代在历史上处于一个文化融合的特殊时期,当时的西域文化也是在汉代首次开始渗透到汉文化体系。因此汉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开放性以及包容性,这也是为西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动力。而西域文化不断融入,并与中原文化实现了深刻的融合,二者之间也是受到相互的冲击,西域文化的影响很大都是在文化上有所体现。文章就是站在汉代文化的视角上,分析西域文化在哪些方面形成了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是对汉代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汉代文学;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影响

前言:汉代处于一个文化融合的阶段,当时的张骞出使让西域与中原之间实现了非常紧密的文化交流,两个地区在文化上的交流逐渐频繁,也是在相互影响,在当时汉代的诸多阶层,都是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冲击,这些都是可以从汉代出土的诸多文物中有所见证,很多文物上带有着西域的色彩。而汉代从王公贵族到社会底层的贩夫走卒,都是有着对西域文化强烈的好奇心,这些都是在汉代文学中有所体现的。

一、充实了汉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两个地区最大的差异其实是人种,人物形象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在汉代两地区人们的交流逐渐增多,很多西域人不断进入到中原,当时的长安有着诸多前来经商或者学习的西域人。在现有的文学作品中很多可以看出是对西域人形象的描述,有些是在文章的某个片段中出现,也有一些是专门来用一篇文章进行描述的。

首先是在外貌上,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并不便利,只有非常少的人真正到达过西域,而且两地区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这种局面下人们也是了解西域丰富后,逐渐想象西域人有着什么样的外貌。在《史记》中对西域人外貌的描述是“皆深眼,多须髯”[1]。一些文学作品是关于西域人外貌介绍的,很多也是有着一定的代表性。《短人赋》中“侏儒短人,僬侥之后,出自外域,戎狄别种”[2]。戎狄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汉代人口中的西域各国。

其次就是在习性上的描写,西域本身是非常偏远的,而且环境非常艰苦,生活习性与中原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西域地广人稀,诸多民族并没有固定的居所,每个地区也是有着不同的风俗,进入中原的诸多西域人也是与汉人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西域人通常是体格非常强壮的,这些在诸多的作品中也是有所体现的。在《长杨赋》中有描写“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3]。这种场面是非常残忍的,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西域人有着强壮和勇猛的特点。而张骞也是曾今写过“谈汉物”,也就是说西域人有着爱慕虚荣的特点,文明程度远远不及中原,同时对汉文化非常向往。从生活上看,西域人是没有礼貌的,同时非常喜爱饮酒。《短人赋》中对此的描写是“啧怒语”、“蒙昧嗜酒”。这些习性实际上与汉朝的儒家思想是不符合的,因此在礼仪之邦的汉代,这些习性也是汉人所不接受的。

二、提升了汉文学创作的想象力

西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汉人的好奇心。随着文化交流逐渐频繁,有着西域的诸多事物进入到中原,也是让汉人眼界得到了拓展,改变了当时人们的诸多观念,这些新鲜的事物让汉人明白很多想象外的地方也是存在的,因此汉人展开了对西域地区的想象。因此西域文化进入到中原,也是让汉人想象力得到提升,加上艺术上的发挥和创造,汉文学的风格也是更加多样化。因为在丝绸之路并未开辟前,人们对西域更多的是传说甚至神话,很多故事本身就是虚构的,并未再次多加关注,但是丝绸之路真正开通,人们明白西域是真实存在的,同时有着诸多的新奇事物。汉人对西域人以及西域文化,由于见证了西域文化的不同,在创作中也是出现了更多的想象成分,人们都是有着好奇心的,真实描述很多时候是无法满足好奇心的。西域文化本身的风俗习性就与汉本土有所不同,即便只是简单的依照事实记录,就足以让人称奇,这也是西域文化本身的特性。如果说从已知出发,或者说是大部分人都熟悉的事物再去描写,那很难出新,正是西域地区的神秘性,加之汉代人们对西域的不可知,使创作者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有了更大的想象和创作空间。而当时汉朝的文人由于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冲击,西域文化也是成为当时汉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很多艺术风格带有着诡异以及雄奇的特点。

三、拓展了汉代文学作品的题材

西域中很多的事物是中原不存在的,不断总结一些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西域事物,选取出一些描述非常详细的物品,可以看出当时汉代文化中已经有着西域物产的一席之地。新鲜的食物不仅可以让汉代文学更加华美,也是让文学内容更加丰富,为当时博物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西域引入到中原的一些物产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是中原所不存在的。《博物志卷》中描述“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实际上当下国内诸多的物产,如郁金香和石榴,正是当时西域的物产,引入到中原后逐渐普及。在历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物产是汗血宝马,但是的西域是盛产这种马匹的,被汉人称之为“天马”,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在《史记》以及《汉书》中很多的文章都是对汗血宝马进行描述,大宛国是当时西域诸国中马匹质量最高的国家,同时也是汉代人非常推崇的。汗血宝马是当时汉代文学中不可缺少的创作对象,本质上是非常神秘但又真实的,让作者具备更多的创作空间。很多西域的动物是但是中原并没有的,如狮子、孔雀以及大象,这些都是在当时的西域逐渐引入到国内。这些也是让当时的人们产生好奇心,文人们将这些物产写进到作品里,让汉代文学更加丰富。

实际上除了动物和植物,很多物产在当时也是非常新奇的,一些让人目不暇接的幻术技艺,在汉代作品中对其也有描述。尤其是汉代的百戏,是西域大秦的杂技艺术传入中原后,与中原的传统技艺相结合,产生的新的西域特色的乐舞表演。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幻术有“吐火”、“自缚自解”等。在汉代文人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表演的盛况,西域文化的输入,使得这些外来的事物都出现在了汉代文学作品中,随着描写的增多,理解性的增强,文学作品的可塑性也是越来越强。西域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是盛产各种奇珍异宝,虽然汉代本身也是盛产各种物产,但是新奇的事物总是会让人们产生非常强烈的好奇心,诸多的诗词作品对这些事物都是有着强烈的新鲜感,汉代作品中也是体现出诸多的异域风情。

四、促进了汉代文学作品内容的多样化

当时从西域引进汉代的事物除了我们能够明显看到的,还有一些隐藏的事物。汉代和西域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和亲的记载,每一次和亲带来的人员流动和迁移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西汉初年,刘邦在“白登之围”听取刘敬的建议--和亲,开启了汉代的和亲史。而西汉武帝时细君公主的和亲,是历史上有史籍记载最早的和亲。自此,以和亲为创作主题的文学作品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公文、诗歌等方面都有涉及到和亲或者是与和亲相关的话题。只是不同层面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公文的政治色彩浓厚,而诗歌偏向于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同的人在描述中,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和亲的态度也是各有不同,在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在细君公主的《悲秋歌》当中,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品味到远嫁之人内心的幽怨、无助以及思乡情切,却又身负家国责任,这样的亲身经历使得诗歌的情感饱满、真切。对于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女子,远离家人、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这是一种极其苛刻的考验,而且又不同于普通人的远嫁,这种政治使命使得婚姻生活也带又政治色彩,这也为主人公在文学作品的表达里面增加了矛盾的色彩。

西域的风土人情在汉代的诗、赋、文、小说中都有体现,通过文人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西域世界,使得汉代的文学作品增添了西域特色。汉代文学主要以汉赋为主,诗歌方面主要以汉乐府诗的出现和发展为主,而汉乐府诗因为受到西域音乐的影响呈现出质朴悲壮的特点。部分汉乐府诗吸收和融入了西域的乐曲和乐器,这也使汉乐府诗表达的情感更加的充分。

结论:总之,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碰撞不是偶然的,时代的大背景提供了融合舞台,文化和文学相辅相成,文化的交流必然影响到文学的发展,可以说文学是一个时代的阐述者,汉代文学就是汉代和西域往来的标本,对当时的人们产生巨大影响,人们接触到西域的诸多事物以及风俗,虽然在文化上有着诸多的碰撞和冲击,但是新鲜感还是给了当时文人诸多的灵感和创作空间,因此从汉代文学中可以深刻了解到,西域文化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沅羲.有我而不排他,在融合中寻求共荣,成就西域文化传承的“金雪莲”——简评《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7,26(04):34-36.

[2]张伟.对新疆双语文化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基于对新疆博物馆西域史料的考察[J].喀什大学学报,2017,38(02):105-111.

[3]傅山泉.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域外文化与新乡文化的互动——以新乡出土文物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0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