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对照研究

/ 2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对照研究

陈良梅1刘振霞2

陈良梅1刘振霞2

(1.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陕西西安710000;2.西安市第451医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改善的情况。方法:选取40例社区康复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4例长期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随访2年,对比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的改善。结果:治疗随访2年,社区康复治疗组的患者从BPRS减分率和社会功能改善来看,均得到了肯定的效果;长期住院治疗组的患者均为无效。结论:对于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治疗是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康复治疗措施。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359-02

目前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一部分患者基本是在精神病医院或者一些精神病养老院内进行治疗和康复,这样长期住院治疗,不仅造成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也会让患者自由受到限制,而且更会导致这些患者因长期脱离了家庭、社会而出现社会功能衰退【1】。还有一部分患者经过急性期的住院治疗后,虽然回到自己家庭里进行康复维持治疗,但是常常由于患者不能坚持服药而复发,或者因患者自卑,不愿与周围、社会进行接触,另外,也会因为周围、社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视,不愿接纳这部分患者。这样长期下来,患者的社会生活和工作能力就会减退。因此,对于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迫切需要一个更好的康复环境,既能付出更少代价,又能获得自由,还能减少病情复发、防止社会功能减退。本研通过对照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种社区康复治疗,找到对这些患者更好的康复方式。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急性期住院治疗好转回家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的患者;对照组:长期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

入组标准:(1)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男、女均可,年龄18-65岁;(3)小学以上文化水平;(4)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5)无严重躯体疾病;(6)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最后共入组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研究组40例,对照组44例。入组时的资料:研究组的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5.03±7.06)岁,平均病程(145.08±140.86)月,平均年住院次数(1.87±1.31)天;对照组的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06±7.82)岁,平均病程(186.87±140.65)月,平均年住院次数(2.46±1.78)。经过t检验,两组在年龄、平均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平均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平均年住院次数高于研究组(P<0.05)。

1.2方法:研究组的患者:(1)定期随访:让患者监护人监督其定期服药,每1个月对其电话或者到其家庭进行随访,查看其服药情况,精神症状检查和量表评定;(2)心理治疗:医生每2周-4周,给予患者解释性、支持性、认知性等心理治疗,使其恢复自知力。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增强其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3)工作能力训练:每次随访时指导患者积极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工作,鼓励其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与周围、社会进行积极接触和交流,从易到难,逐渐提高患者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4)精神卫生宣教:对患者家属或者其他社区人员进行精神、心理疾病的知识讲解,让大家对精神疾病有正确认识,对患者理解和接受,减少歧视,如何帮助患者更快的康复,更好地进入社会。

对照组的患者:继续住院治疗,按时服药,服从科室管理。医生每1个月到患者病室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和量表评定,同时对其也进行解释性、支持性、认知性等心理治疗。

1.3评定工具: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18+2项)评定,以及其社会功能损害的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量表评定和比较。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入组时、随访1年时、随访2年时的病情和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受损的差别。BPRS评定以减分率评定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有效,25%-49%为好转,<25%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研究结果通过SPSS15.0分析,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比较

研究组:入组时BPRS评分(50.68±8.54),随访1年时BPRS评分(28.42±6.76),随访2年时BPRS评分(21.87±4.21);对照组:入组时BPRS评分(51.06±7.89),随访1年时BPRS评分(42.68±8.63),随访2年时BPRS评分(46.75±6.32)。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BPRS评分在入组时无统计学差别,P>0.05;随访1年和随访2年时,研究组的BP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和随访2年时,研究组的BPRS减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BPRS评分的结果见表1。

3讨论:

现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国家和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重视。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自伤、伤人、毁物、危害人身和社会的行为,大部分精神障碍的主要特点是容易慢性迁延、反复发作、社会功能衰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和巨大压力【2】。一般在疾病的急性期,患者的阳性、阴性精神症状较明显,无自知力,社会功能损害严重,随着病情的好转,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也会逐渐恢复,但是可能因为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的歧视和不接受,以及患者自身的病耻感和其思维能力差异,会导致患者即使出院后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3】。对精神病患者社区防治工作的开展和加强,给精神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也给家庭和社会减轻了压力和负担【4】。

从我们对社区康复综合治疗和长期住院治疗的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区康复综合治疗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治疗效果为显著有效,而且患者的社会功能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大部分患者经过2年的治疗后从BPRS减分率和社会功能恢复来看,都得出了肯定的治疗效果。而长期住院进行封闭式康复治疗的患者,其精神症状改善不明显,尤其其阴性症状效果较差,治疗效果为无效,而且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较明显,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些结果与前面一些有关研究的结果是一直的,比如程【5】、王刚【6】等的研究报道。众多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除急性期住院治疗外,多数时间是需要生活在社区中,有效果的社会支持和康复环境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并减少疾病的复发,社区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有效的【7】。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是作为评定精神病患者康复程度的重要指标,一直深受关注。相关研究表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普遍受到损害,长期住院治疗会造成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不利于患者全面康复和日后回归社会【8】。改善患者社会活动技能,减少住院时间对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防止生活能力衰退具有积极作用【9】。对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以“社区康复为主的综合治疗”和“非住院治疗”逐渐达成共识,社区康复治疗是改善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康复治疗措施【10】。

参考文献:

[1]沙蓉,陈欣,付培鑫,等.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2):150-151.

[2]沙蓉,陈欣,付培鑫,等.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2):150-151.

[3]施永斌,何琼娜,陆怡.综合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1):52-53.

[4]李良,李立花,李莉芳,等.34例精神病人社区治疗7年随访报告[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8):737-737.

[5]程均,倪晓梅.社区康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替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5):539-540.

[6]王刚,李佳,杨永亮.社区康复管理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2009,24(2):143-143.

[7]李萍,庄英兰.香港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88-188.

[8]尤静.长期住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消极影响的研究[J].西南军医,2008,16(5):15-16.

[9]林勇强,郑少雄,洪晓虹,等.汕头市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5年疗效分析[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1,14(1):1-3.

[10]何敏慧,陶梅芳,章晖,等.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研究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38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