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蕨菜多糖红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六盘山蕨菜多糖红外分析

朱溶月

朱溶月

(兰州大学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目的:提取分离纯化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蕨菜多糖,并对其进行红外鉴定,以初步确定蕨菜多糖的一级结构。方法:水提醇沉得蕨菜粗多糖,用Sevage法(氯仿:正丁醇=4:1)除蛋白。再加无水乙醇使含醇量达到80%,静置过夜,5000r/min离心10min,残渣依次用体积分数95%乙醇、无水乙醇、丙酮、乙醚多次洗涤,冷冻干燥,得精制多糖,红外分析蕨菜多糖。结果结论:经红外分析后初步推测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蕨菜多糖一级结构是具有β-D(1、4)连接的吡喃葡聚糖主链。

【关键词】六盘山蕨菜;多糖;红外分析

【中图分类号】R21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66-02

蕨菜属羊齿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如意菜、拳头菜等,是六盘山林区和山区常见的一种山野菜。蕨菜多糖具有多种生理活性[1],表现出强的抗氧化活性。而且蕨菜生长周期短,适宜人工栽培,便于采集和加工,生产成本低。因此,蕨菜在医药和保健食品等方面极具开发潜力[2]。本文利用水浴回流提取、乙醇沉淀多糖、Sevage法去除蛋白质等工艺提取粗多糖;将得到的粗多糖通过有机溶剂离心洗涤,冷冻干燥进行分离纯化,收集得到精制多糖[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对多糖结构进行初步的光谱分析。以期能够为利用六盘山蕨菜植物资源奠定理论基础[3]-[8]。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蕨菜:采自六盘山区,80℃烘干,粉碎过80目药典筛。

试剂(分析纯):葡萄糖,硫酸,苯酚,氯仿,无水乙醇,正丁醇,过硫酸钾,ABTS等。

仪器:红外分光光度计,UV75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速离心机,冷冻干燥器,索氏提取器

1.2试验设计

1.2.1蕨菜多糖的提取[9]-[10]

称取干燥粉碎后的蕨菜细粉20g,置索氏提取器中,依次用石油醚提取至提取液无色为止。残渣挥干溶剂后,加入200ml蒸馏水回流提取2h,趁热过滤,重复3次。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原体积的1/2后,用4倍量的无水乙醇沉淀过夜,5000r/min离心10min,沉淀冷冻干燥为粗多糖。

1.2.2蕨菜多糖的精制:将粗多糖加100ml热水溶解,用Sevage法(氯仿:正丁醇=4:1)法除蛋白质;浓缩多糖溶液,加入无水乙醇使含醇量高达80%,静置过夜,5000r/min离心10min,沉淀依次用95%乙醇、无水乙醇、丙酮、乙醚多次洗涤,冷冻干燥,得到精制多糖。

1.2.3多糖含量得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

1.2.4结构分析[11]-[13]

1.2.4.1紫外光谱分析:用紫外光谱扫描仪对多糖组分进行扫描,测定蕨菜多糖的紫外吸收光谱。

1.2.4.2红外光谱分析[14]:取1mg左右经干燥的多糖样品,与100~200mg经干燥的KBr粉末在玛瑙研钵中轻轻研磨均匀,在红外灯下操作.经压片机压成薄片,随即上机测定,于4000~400cm-1红外光谱仪扫描。

2结果与分析

2.1蕨菜多糖的提取结果:蕨菜粗多糖为浅灰色,无味。易溶于水,热水中溶解度增大。不溶于丙酮、乙醚等非极性溶剂。干燥粉碎后的蕨菜细粉20g按法提取得到多糖1.248g,最终测定多糖得率为6.24%。

2.2紫外光谱分析:我们在蕨菜多糖的紫外吸收光谱的260nm和280nm处未观察到任何吸收峰;而此处的吸收峰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15],所以我们确定用Sevage法除蛋白后的蕨菜多糖中不含核酸、蛋白质。

2.3红外光谱分析:根据图(1)我们在蕨菜多糖的红外吸收光谱中,发现在3600-3200cm-1,3000-2800cm-1,1400-1200cm-1,1200-800cm-1,均有多糖特征峰;在891cm-1处的吸收峰表明多糖结构中存在β吡喃糖苷键,3400cm-1处出现的强而宽的峰显示蕨菜多糖中存在-OH,1600cm-1处的峰是C=O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16]-[18]。

3结论

依据上述光谱分析,再结合Smith降解法等化学方法[19]:我们初步确定蕨菜多糖的一级结构中主要含有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甘露糖,而具有β-D(1、4)连接的吡喃葡聚糖主链。

参考文献

[1]王新华,赵恒田,盛庆军.蕨类山野菜人工繁殖及其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4(6):4-5.

[2]左茹娟,王铭裕,卫振华,等.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野菜资源利用现状与开发前景[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6):26-28.

[3]许广波,李艳茹,石铁源,等.延边地区野生蕨菜资源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6):30-31.

[4]李梅,刁治民,马海斌.青海蕨菜资源及栽培技术[J].青海草业,2001(3):51-52.

[5]杨成生,朱红斌,薛睿,等.采摘方式对蕨菜资源更新的影响[J].甘肃林业科技,2006(2):50-51.

[6]黄利斌,史纪明.江苏森林野生蔬菜———蕨菜的开发利用[J].江苏绿化,1997(4):9-10.

[7]郝丽珍,邵世勤,王萍,等.蕨菜的营养成分及其利用研究[C].哈尔滨: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

集,2000.

[8]许广波,李艳茹,石铁源,等.延边地区野生蕨菜资源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9(6):30-35.

[9]张帆,罗水忠,高宝莼,等.蕨菜的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2):121-123.

[10]井泽良,刘兴华,关文强.真菌寡聚糖单糖组成(HPLC)分析及诱导抗病活性初步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53-56.

[11]刘长福,刘涛,刘秀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香菇多糖的分子量[J].化学工程师,2005,118(7):28-29.

[12]颜军,郭晓强,邬晓勇,等.非衍生化HPLC法分析银耳多糖中单糖组成的初步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7):446-449.

[13]戴金凤,李磊.紫萁多糖单糖组成及摩尔比GC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4):492-495.

[14]EdgeCJ,RademacherTW,WormaldMR,etal.FastSequencingofOligosacchrides:theReagent-arrayAnalysisMethod[J].ProcNatlAcadSci,1992,89(4):6338-6342.

[15]李尔春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工程,2007,(1);44一46

[16]孟聚诚,高芳,李广林,等.8301多糖的纯化及光谱分析[J].中兽医医药杂志.1999,2;56

[17]顾林,姜军,孙靖.山药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鉴定〔J].食品科技,2007,5:109-r112

[18]徐任生,叶阳,赵维民.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10

[19]黄桂东,钟先锋.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研究进展「1].食品与机械.2006,22(4),141一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