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南浆混杂岩和变质变形花岗岩的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闽东南浆混杂岩和变质变形花岗岩的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陈佳松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福建泉州362011

摘要:描述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浆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并与区内典型变质变形花岗岩类进行对比,对浆混杂岩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片麻状”浆混杂岩;长乐—南澳断裂带;变质变形花岗岩

1引言

闽东南区地处欧亚板块东缘,政和—大埔断裂以东,区内中生代的岩浆侵入—喷发活动极为频繁,以燕山期为主,从基性、中性至中酸性、酸性等各岩类均有出露。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出露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85%。区内长乐—东山一带(尤其是长乐—南澳主断裂带的中段莆田—晋江带)在长期的构造应力作用下,使岩石发生褶皱和断裂,随之K、Si岩汁和热流为断上升,产混合岩作用,其结果导致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类岩石的广泛分布,从而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福建东南沿海变质岩带。

长乐—南澳断裂带是东南沿海—条重要的构造带,区域地质调查认为该带是—大型左旋剪切走滑的构造岩浆活动带,认为其主要活动期为燕山期。断裂带内断续出露变质岩,以片麻岩类为主。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长乐—南澳断裂带内出露范围较广的片麻状花岗质侵入体经历了较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属同构造花岗岩类,时代主要为早白垩世,并含有大量基本同时代的闪长质包体。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邓晋福教授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1:25万周宁县幅、福州市幅、莆田市幅、泉州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合作开展了闽东中生代地质研究,认为该“变形侵入岩”应属浆混杂岩,其表现出的“片麻状”构造等实为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时代应为中生代,并非新元古代的褶皱老变质地层或构造岩块(岩片)

本文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和福建煤田地质局合作开展的莆田城市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介绍长乐—南澳断裂带内出露的典型浆混杂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并与区内典型的变形花岗岩岩体进行对比,探讨浆混杂岩的地质意义。

2浆混杂岩体的地质特征

莆田埭头浆混杂岩体

该考察点位于莆田市埭头镇东店码头的海岸边,露头清晰,新鲜岩体下部为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岩,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及黑云母等组成,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以往曾被认为是混合花岗闪长岩。露头上部为深灰色细粒闪长岩;中部为岩浆混合形成的各种浆混岩,岩浆混合产物的类型及结构构造十分复杂,并与花岗质、闪长质两混合端元共同构成浆混杂岩。岩浆混合方式包括不同程度的机械混合和化学混合,具体而言,中部以化学混合为主,往上和往下过渡为以机械混合为主。上部出露的深灰色闪长岩呈致密块状,普遍发育花岗质岩浆侵入形成的网纹状脉体,两者主要为机械混合,化学混合不强;往下化学混合明显增强而形成灰色偏基性浆混岩,并将深灰色闪长岩分割熔蚀成大小不—的暗色椭球体,这—现象在闽东南—带多处可见。这些暗色椭球体曾被认为是残留的古生代角闪斜长变粒岩包体,并构成“鱼群构造”。深灰色闪长质椭球体与灰色浆混岩构成机械混合体,又被后期具—定“片麻状构造”的肉红色花岗岩侵人,表明在混合作用过程中,花岗质岩浆在持续不断地涌动式侵入。该露头底部出露未发生混合的酸性端元二长花岗岩,呈肉红色致密块状,偶见被熔蚀呈近似球体的深灰色闪长质岩块,往上则被灰色浆混岩脉状侵人,呈现机械混合的特征。在化学混合形成的相对均—的浅灰色浆混岩中,又见有灰色浆混岩穿插贯人,后者还裹带着灰红色花岗质和深灰色闪长质岩块,表明不同成分的浆混岩在未完全固结之前还发生了固(塑)—液相机械混合,花岗质岩块既有棱角状者,也有局部因化学混合而边缘逐渐模糊的,同样说明机械混合与化学混合是同时发生的,或者机械混合是逐渐向化学混合过渡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岩浆混合强烈的部位,浆混岩中斜长石、角闪石等矿物的长轴多呈明显定向排列,形成类似“片麻状”的构造,而化学混合不彻底的浆混岩在上升侵位过程中会出现类似“揉皱”的构造,说明这些“片麻状”、“揉皱”等现象都是岩浆混合的—种表现形式。

3变质变形花岗岩的地质特征

变形二长花岗岩

考察点位于莆田市东庄镇高速出口边的采石场内,岩性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经历了强弱不等的糜棱岩化,变形较弱者呈片理状,露头可见石英被拉伸扭曲,出现较丰富的变质成因的鳞片状白云母;薄片中石英等矿物普遍破碎,白云母解理有膝折现象;变形较强的部位可见大量定向排列的波状消光的石英和白云母等变晶,与变晶糜棱岩中的构造片岩相当。

项目组在野外调查中,发现浆混成因的所谓的“变形花岗岩”与未变形花岗岩之间呈逐渐过渡关系,可确定两者既不是选择性变形,也不是侵人接触关系。

4结论

通过对上述两者的比较,可知:

(1)长乐—南澳断裂带内出露的“变质变形花岗岩类”属典型的浆混杂岩,是花岗质和闪长质2种岩浆在上升侵位的过程中发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混合的产物,它们具有正常的火成结构,不同于经历了强烈变质变形的花岗岩类。

(2)浆混杂岩由二长花岗岩和闪长岩不同程度混合形成的各类浆混岩组成,机械混合和化学混合同时并存;露头所见的闪长质“暗色包体”不属于围岩捕虏体、同源岩浆析离体或残留体等,而是在岩浆混合过程中被肢解、熔蚀和/或塑性变形的偏基性端元岩浆团块。

(3)浆混杂岩与变形花岗岩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不存在韧性破碎、不发生糜棱岩化、未形成新生变质矿物(如白云母)等。

将浆混杂岩从以往划分的变质变形花岗岩类中分解出来,对于正确认识长乐—南澳断裂带的变质变形特征、构造演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只是对浆混杂岩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关于浆混杂岩的时空展布与成因过程,与长乐—南澳断裂带构造演化的关系,依然需要进—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福建地矿局.福建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2]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1:25万莆田市幅、泉州市幅、周宁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7.

[3]邢光福,卢清地,等.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片麻状”浆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地质通报,2010.1

作者简介:陈佳松,男,1983年2月,硕士,工程师,从事地质行业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