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比

贺升健

长沙南雅医院骨科湖南宁乡410600

【摘要】目的:观察给予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两种固定方式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0例病人行PFNA固定,将其作为治疗组,70例病人行DHS固定,将其作为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病人的髋关节恢复功能优良率为81.25%,高于对照组病人的80.0%,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人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固定方式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DHS;

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目前主张手术治疗,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有PFNA(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DHS(动力髋螺钉)两种固定方式[1]。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PFNA与DHS两种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骨

两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在2013年6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其中80例病人行PFNA固定,将其作为治疗组,70例病人行人工DHS固定,将其作为对照组。治疗组病人中,按照Evans分型:有28例病人为有I型、17例病人为II型、有19例病人为III型,16例病人为IV例,有男性40例,女性40例,病人年龄在56~86岁之间,病人平均年龄(68.5±3.3)岁;在对照组病人中,按照Evans分型:有26例病人为有I型、15例病人为II型、有16例病人为III型,13例病人为IV例,有男性35例,女性35例,病人年龄在57~86岁之间,病人平均年龄(69.1±3.0)岁。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上述病人在住院后均行皮牵引治疗,依据病人自身病情在骨折后2h-2w内行手术治疗: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位行手术治疗,治疗组采取PFNA固定,经大转子顶处往股骨近端做一切口,然后暴露大转子尖端,然后扩大髓腔,将大小合适的PFNA放置妥当。对照组病人采用DHS固定,经股骨近端的外侧做一切口,在临近于股外侧肌处,暴露大转子,将大小合适的DHS放置妥当。

1.2.2手术后处理两组病人术中以及术后均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后1d即可行髋、膝、踝关节的康复锻炼,强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1.3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等指标,使用髋关节Harris标准对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进行评价,差<70分,70分>中>79分,89分>良>80分,优>90分,关节功能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2]。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在本次研究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髋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组病人的髋关节恢复功能优良率为81.25%,高于对照组病人的80.0%,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群中,尤其是伴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病人,常常在受到外界的强大暴利时而引起该部位的骨折。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常常会跌倒,此时会出现身体的旋转,侧身倒地,大转子部位遭受到较为强烈的撞击,引起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有研究报道指出,老年骨质疏松部位多出现在转子间。因而,临床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多患伴有骨质疏松症。关于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治疗,多数学者主张应在早期行手术,尽量的将术前时间缩短,使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3]。

临床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较广的手术固定方式包括DHS和PFNA两种。DHS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经典的固定方式,有近60年历史。特点是具有滑动加压的功能,能够将作用在股骨头上的力量分解成压缩力,使骨折两端稳定,以及内翻剪切力,能够预防骨折移位,该固定方式除了具有静力加压作用外,还能起到动力加压的效果。但是,DHS固定方式存在手术切口大、术中出血多和较差的抗旋转作用等缺点。据周印等[4]报道,DHS主钉力臂较长,容易导致对股骨头损伤,因而不推荐重度骨质疏松病人使用。

PFNA在临床的应用过程中,得到了广泛认可,有以下优点:a,与人体的生物力学相符,能够承受股骨内侧的负荷,减少了股距区的压应力;b,PFNA为髓内固定,能够缩短力臂,使钉棒结合处的应力明显降低,因而能够促进病人骨折愈合;c,该固定方式进行手术时,具有操作简单、对病人创伤小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旋转能力,固定较为牢靠;d,PFNA的螺旋刀片,能够自旋转进入骨质,起到填压效果,不易松动,对骨质疏松病人尤为合适[5]。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病人的髋关节恢复功能优良率为81.25%,高于对照组病人的80.0%,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人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FNA固定方式相较于DHS固定,能够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促进其早日下床后动。

综上所述,给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固定方式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志刚.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9):118.

[2]冯刚,潘志军,叶有晨等.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比较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7):648-653.

[3]焦竞,黄玉成,李涛等.不同内固定方式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4):300-302.

[4]周印.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198-199.

[5]阮兴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不同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4):3843-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