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郭美丽

郭美丽

(西平县人民医院河南驻马店463900)

【摘要】目的:深度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的是我科入院待产的3686人,时间为2010年1月~2011年12月,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水平,鼓励孕产妇日常多做下肢运动,禁烟酒,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血管痉挛,减少静脉淤滞,家属协助患者被动活动足关节、足背曲、膝关节伸展、抬腿等,鼓励产妇经常变换体位,及早下床活动,主动做腿部伸曲及抬腿等动作,膝关节抬高10°~15°,有利于静脉回流。对有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每日观察有无出血点,注射部位有无发紫及血肿等,同时遵医嘱监测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患者出现失血等突发状况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体液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必要时给于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结果:3686例产妇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经过治疗、早期护理干预,均痊愈出院。结论: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减少静脉壁的损伤,鼓励产妇多活动、多饮水,积极治疗合并症,将极大程度上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17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孕产妇在孕期、产时、产后容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我国DVT的发病率仅为0.5%~1.31%[1],部分患者下肢静脉淤血,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致死。因此,对孕产妇适时进行DVT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我院对3686例孕产妇主动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7例发生DVT,发生率0.19%,远远低于国内文献报到,提前护理干预起到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1~2011.12我科入院待产3686人,7例发生DVT,年龄20~38岁,产后3~9天发生6例。单侧5例,双侧2例。均不同程度的表现为腓肠肌有明显压痛、下肢肿胀,皮肤表面颜色及温度异常,行走困难,辅助检查:彩色超声可确诊。

1.2方法

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水平,鼓励孕产妇日常多做下肢运动,禁烟酒,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血管痉挛,减少静脉淤滞,家属协助患者被动活动足关节、足背曲、膝关节伸展、抬腿等,鼓励产妇经常变换体位,及早下床活动,主动做腿部伸曲及抬腿等动作,膝关节抬高10°~15°,有利于静脉回流。对有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每日观察有无出血点,注射部位有无发紫及血肿等,同时遵医嘱监测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患者出现失血等突发状况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体液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必要时给于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

2.结果

3686例产妇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经过治疗、早期护理干预,均痊愈出院。

3.原因

3.1年龄大于40岁,体形较胖、高血压、血脂紊乱,易于在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

3.2静脉内膜损伤

刺激性药物的使用、高龄产妇的血管弹性降低、手术、静脉输液操作等都可损伤血管壁。

3.3静脉血流淤滞

一些肥胖者在妊娠晚期大多不爱活动,胎膜早破时限制活动,分娩时头盆不称及各种原因所致的第二产程延长而使用截石位过久,双腿受压静脉回流减慢,以及产褥期卧床休息增加,失去肌泵的作用,血流缓慢使下肢的血流相对滞缓状态,增加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3.4?高凝状态

?产后血小板粘稠度增加,胎盘、胎膜及蜕膜释放凝血活酶、某些凝血因子的增加等使血液成份改变而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研究报道,以往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妇女妊娠过程中,静脉血栓的发生率4%~5%[4]。

3.5?手术创伤

手术创伤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1)麻醉因素:麻醉导致下肢肌肉麻痹,引起肌肉收缩功能差,血液淤滞,静脉血栓形成。(2)手术因素:手术创伤改变血小板的反应性,使血小板有强抗凝性,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而导致下肢静脉栓塞形成。(3)体位因素:有的手术不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如长时间的截石位等而引起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4.护理干预

4.1保持心情舒畅,产后心情不佳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护理人员应积极多巡视病房,主动与产妇交流,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减少心理压力,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高龄产妇往往对产后恢复非常的担忧,紧张、恐惧、失眠等常常发生,对她们应给于更多的关心和心理疏导。

4.2对孕产妇进行有关健康知识教育,让其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临床症状,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建议日常多做下肢运动,禁烟酒,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血管痉挛。

4.3?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持续静脉注射不易大于48小时,对于局部出现炎症的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尽量避免下肢输液,非必要时不得加压输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稀释后使用。

4.4?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靠胸腔的负压、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瓣的防逆流作用来完成[2],因此应指导孕产妇有效增加肢体活动,促进静脉回流,减少静脉淤滞,产后6小时以被动运动为主,家属协助患者被动活动足关节、足背曲、膝关节伸展、抬腿等,产后24小时由被动变为主动,鼓励产妇经常变换体位,及早下床活动,主动做腿部伸曲及抬腿等动作,膝关节抬高10°~15°,可使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有利于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缓解肿胀疼痛,勿在下肢用力按摩,严禁冷热敷[3]。注意观察下肢皮肤的温度、颜色及动脉搏动的情况。

4.5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对有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每日观察有无出血点,注射部位有无发紫及血肿等,同时遵医嘱监测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患者出现失血等突发状况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体液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必要时给于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

5.讨论

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由于妊娠期凝血机制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分娩期大量失血排汗,使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血流速度减慢,产后不适卧床使血流更加缓慢。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情况下,全身小动脉痉挛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原因[5]。因此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减少静脉壁的损伤,鼓励产妇多活动、多饮水,积极治疗合并症,将极大程度上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田延桃.剖腹产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预防与护理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9)127.

[2]邱贵兴,戴魁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的专家建议[J].中国临床医生,2006.3(1):27.

[3]龚凤梅,刘美荣.产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健康大视野,2009.7期上半期78.页

[4]马永清.妊娠期与产褥期静脉血栓12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科杂志,1999.34(11):651.

[5]李冬梅,邱爱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6):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