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层干部执行力提升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1

学校中层干部执行力提升的策略

徐文发

湖北省襄阳市第十九中学441000

学校中层干部在学校运营过程中始终处在“兵头将尾”的位置。除了要履行上传下达的管理职能外,中层干部还要宣传校长意图、落实组织计划、激励教师执行。如果中层干部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会对学校的管理和决策的执行带来很大的阻碍。那么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力有哪些策略呢?

一、建立有执行力的中层管理团队

1.精选中层干部。校长的办学思想能否贯彻到位,关键是靠执行力强的中层。校长要着力整合好三个核心流程: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将事做正确。人员流程是格外重要的环节,因为人用对了才可能将事做正确。校长应为教师和干部积极搭建发展的舞台,不断拓展他们成长的空间,保证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突出、有领导魄力的教师和中层脱颖而出。

2.加强对中层的工作指导。由于中层所处位置的局限性,其对学校决策的理解往往容易出现片面性,因此,校长必须加强对中层的工作指导,使其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向统一到全局决策上来。加强工作指导,提高其执行决策的自觉性;明确各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并明确奖罚措施;深入基层,帮助中层,特别是工作能力相对较弱的,拟定执行决策的具体方案,帮助中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3.提升中层的理解力。校长所想和中层所想有时也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统一,这时,校长应对部属给予有力的指导和点拨,把道理说明白,期待着以此作为提升部属执行力的一次契机。校长必须实施指导中层,帮助他们尽快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如何纠偏,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执行过程中的理解力。

二、强化执行角色意识

校长应该帮助中层,强化他们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管理意识,使“错位”的“归位”、“缺位”的“补位”,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障碍问题,提高学校执行力。

1.明确中层的被管理者角色。在学校工作中,校长和中层同处于一个集体中,为了共同的事业而奋斗,彼此人格是独立的、平等的,同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但是,每一位中层又必须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领导和管理学校,是学校的灵魂。校长与中层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必须是指挥与服从、知识与智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决策领导和管理活动有序进行,最优化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所以,必须强化组织观念,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必须严格执行校长的正确指示和规定,拒绝借口,完美执行。

2.明确中层的领导角色。中层担负着多种管理职能,对学校各项具体工作具有领导作用。每一位中层,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帮助校长全面掌握学校情况和信息,以帮助校长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当好校长的参谋,尽可能减少失误。另外,对校长作出的计划、方案要严格执行,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当好执行官。在班子集体中要做到团结互助、职能互补,杜绝内讧,将工作做到极致,取得最佳效益。

3.明确中层的教育者角色。中层在师生的心目中是德才兼备、众望所归的理想形象,这就决定了中层既处于领导地位又处于教育者地位,扮演着领导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中层只有被教师敬佩,才能在各项工作中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在其人格、言传、身教方面发挥其表率作用,推动学校工作向前发展。所以,中层尤其要注意个人的修养,在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业务技能和言行举止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

4.明确中层的服务者角色。管理工作最大的忌讳就是单纯性发号施令。中层在履行领导职责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实实在在地管,另一方面又绝不能以领导人自居而凌驾于教师之上。这样的不良现象和行为应全力避免,代之而行的是从学校教育大局出发,想学校之所想,急学校之所急,在政策、法规及原则允许的范围内,为师生排忧解难,消除不良干扰,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三、完善学校执行机制

1.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机制。管理要有制度保障。学校制度以及内部运行机制是学校管理保持和谐、稳定和步调一致所必需的行为规范,学校必须有一套高效的制度作为抓手,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执行起来也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管理制度制定后,关键在执行,切忌只喊口号不做事。要建立问责制度,明确每一项制度执行的责任人,对于因为执行者主观不努力而造成的执行不力要追究其责任。

2.建立系统的督查机制。对目标的追踪跟进管理,是学校执行能力的核心所在。所以在对待学校具体工作任务时,一定要制定一份清晰的跟进督导计划,同时要分阶段督查计划的实施情况,找出计划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并迫使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协调整个学校的工作进展。

3.建立严密的绩效评估机制。绩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明确评估的对象和内容;告诉被评估者评估指标的目标值和权重的分配;不断进行相互沟通,发现提高绩效的关键要素;将评估结果与奖罚制度挂钩。建立评估体系的目的则在于树立“责任原则”,杜绝或避免“相互推卸责任,最终无人负责”的现象。

4.设计合理的执行流程。合理的执行流程是学校有序运行的保障,要使中层明确常规工作及重大事宜的执行流程,强调管理的规范化,在执行每一个流程中,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工作,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事事靠领导来推动;并在每个执行链中提炼出几点核心内容,以便执行者能优先配置执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