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生活中常见的盐

高春艳辛林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教师高春艳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教师辛林

课标要求及分析:

了解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维度目标是认知性学习目标,学习水平为了解,行为动词是了解,学习内容是食盐的用途。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该课题安排在酸和碱相关内容后,并且是在学习了盐的概念之后学习的,合乎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将课题1分为三个课时,内容分别是氯化钠,碳酸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食盐开始,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盐,主要介绍氯化钠性质、用途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并由此引出如何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该课时的学习是为学习碳酸盐和复分解反应作铺垫。《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节学完也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酸碱盐体系,解决初中化学最大的重难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他们已经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上灌输式教学,他们更喜欢自己多表达,或者倾听同学的见解,这样的课堂会更有新鲜感。本课时学习食盐又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一个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保持着积极地学习状态,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该课时内容包括粗盐提纯,需要用到过滤操作。学生在九年级上学期学习水的净化时接触了过滤,但是时隔半年,有一些学生对操作要点已经不能全部记起,所以在学习粗盐提纯步骤时教师应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食盐活动8奠定基础。并且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上课的时候很容易溜号。因此即使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需要时刻监督,减少学生上课时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了解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教材分析后得到“了解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学会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因此,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

课标要求“了解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但是从学情分析来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小组合作,甚至是教师指点。所以,依据对课标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难点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了解氯化钠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及粗盐提纯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归纳以及表达能力。

3、通过对食盐在生活中用途的了解,学生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教学流程:

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预设时间5分钟)

1、展示从厨房取的一种物质,让学生观察其形态,尝尝味道,猜猜是什么(食盐)。

2、让学生试着猜测其化学成分是什么,不会的同学到书上找出答案。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氯化钠。(板书课题: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点评:由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设置情境,让学生视觉上掌握了其物理性质,并从味觉上推测出是食盐。让学生猜测其的化学成分,不会在书中找答案,学生在猜想和抢答中,提高了学习热情,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此环节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知识归纳(预设时间10分钟)

1、阅读课本72页,总结氯化钠的用途和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板书:一、氯化钠)

用途:生活中:调味品、腌渍食品、公路清除积雪;农业上:选种;工业上: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医疗上:生理盐水(0.9%)。

分布:海水、盐湖、盐井和盐矿等。

2、学生通过熟读练习,掌握氯化钠的用途。

【点评:第一个小环节,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和分布。并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第二个小环节通过熟读练习,让学生对氯化钠的用途更加深入的掌握,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三、小组讨论,拓展延伸(预设时间15分钟)

1、通过晾晒海水等得到的粗盐,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何除掉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进行初步提纯呢?

小组讨论得出: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处理进行初步提纯。(板书:二、粗盐提纯)

2、简单画出以上三步的装置图,并回忆过滤操作的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三步中均用到了玻璃棒,作用分别是什么呢?

溶解:搅拌,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蒸发: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提出问题:由此得到的食盐是纯净的氯化钠吗?

3、师生总结:在除杂中可以通过以上步骤得到可溶性物质。

提出问题:实验室用氯酸钾完全分解制取氧气后,通过什么方法回收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得出:通过溶解、过滤、洗涤和干燥的方法得到不溶于水的二氧化锰。

【从食盐分布到海水晒盐从而得到粗盐,过渡自然。该环节主要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掌握粗盐提纯的方法突破本课难点,并且解决了得到难溶性物质的方法,同时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画简易的装置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对粗盐提纯步骤掌握得更加牢固,为实验活动8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环节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

活动四、知识梳理,问题升华(预设时间10分钟)

1、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点评:盘点收获,查漏补缺,再次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

2、氯化钠俗名是食盐,“食盐”和“盐”是同一种物质吗?

不是。食盐是氯化钠;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一类物质。

3、你能再举出几种我们学过的盐类物质的例子吗?

【点评:课时紧接尾声时让学生区分“盐”和“食盐”,学生更容易、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由难化简。学生再说出几个盐类物质的例子,让学生对“盐”这个概念进行巩固,一步到位。】

4、我国曾发生误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当作食盐用于烹调引起的中毒事件,由此推测出亚硝酸钠具有什么性质?

白色细小晶体,易溶于水,有咸味,有毒。

【点评:该内容可以为引课,但是放置在这里更为点睛之笔,让学生依据氯化钠的性质对亚硝酸钠的性质进行推测,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课件展示几道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知识。

【课后练习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整个环节从知识的梳理到知识的运用,逐层深入,让学生感觉学习化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从而乐于学习化学。】

总体点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常见的盐》课时1给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创设情境,利用性质让学生猜测是什么,使学生第一时间自主地进入了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为本节课食盐的一些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课中安排的几个活动,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知识梳理、问题升华等几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以及积极地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四)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解决本课时的重点;以教师问题为导向,逐层深入地突破本课的难点。注重了协作性学习与引导性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同时在独立思考中又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