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例颅脑外伤院前救护的护理体会

/ 1

128例颅脑外伤院前救护的护理体会

牛玉杰

牛玉杰(黑龙江省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63312)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0-0257-01

【关键词】颅脑外伤院前急救护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工业、交通、运输也日益现代化。工伤、交通事故、意外伤害逐年增加。外伤中,颅脑损伤所占的比例较大。严重威胁病人生命,死亡率较高。院前救护为病人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对患者预后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运送途中无死亡病例,现将我科对颅脑外伤院前救护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救护病例128例,男89例,女39例,年龄3至74岁,平均年龄32.8岁。昏迷47例占36.7%,合并肢体骨折51例占,8%,合并椎体骨折8例占6.3%。车祸69例占53.9%,坠击伤11例占6.8%,其它意外伤害48例占37.5%。

2院前救护

2.1护理

2.1.1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严密观察生命征体变化,血压、呼吸的改变是颅脑外伤病人的重要表现。

2.1.2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保持气道有效通气,解除呼吸道阻塞,及时清除呕吐物。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必要时取侧卧位,托起下颌,预防吸入性肺炎及舌下坠,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

2.1.3吸氧:由于颅脑外伤、颅内血肿后引起颅内压增高及脑水肿导致颅内缺血、缺氧,给予有效的氧气吸入,可改善脑部缺氧,减轻脑水肿。

2.1.4开通静脉通路:及时给予脱水剂、止血剂、呼吸兴奋剂、代血浆等治疗及支持,血压低于90,60mmHg不宜使用脱水剂。

2.1.5了解受伤情况和受伤时间,迅速对病人进行体检,准确掌握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情况。

2.1.6固定:良好的固定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方便运输。能避免对血管、神经的进一步操作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先救命”“后治病”,所以固定的作用只是制动、减轻疼痛、减少损伤,严禁当场整复。

2.1.6.1合并四肢骨折的固定:夹板要比患肢肢长并将骨折上、下关节一同加以固定。无夹板情况下用木棍、树杆、竹片作代用品,也可用患者躯干或健侧肢体来固定受伤肢体。如用绷带将上肢固定于胸壁上,用绷带将双下肢固定在一起等。

2.1.6.2疑有脊椎操作者,严禁随意搬动病人应始终保持病人的身体成直线位置,平衡地移至硬极担架上并加以固定。

2.1.7伤口处理:妥善包扎操作部位,可起到压迫止血、防止再污染的作用,有利于伤口尽早愈合。

2.1.7.1躯干,四肢损伤处理时应先消毒止血包扎后再行固定。

2.1.7.2如有脑脊液耳、鼻漏者及时清除鼻内血液或脑脊液,防止流入呼吸道,严禁冲洗或填塞,防止并发症。

2.2回院途中的病情观察

回院途中嘱驾驶员车不宜开得过快,要稳减少对病人的颠簸。

2.2.1意识的观察:颅脑外伤后意识状态标志着损伤的程度和病情发展。

2.2.2瞳孔的观察:在颅脑损伤中,瞳孔变化无常表现不一是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2.2.3生命体征的观察:严重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初期常表现脉搏缓慢,呼吸慢而深。血压增高。如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甚至不规则,则是脑疝晚期病情危重的表现。

2.2.4肢体活动情况:对侧肢体偏瘫及椎体束征是脑受压的主要体征与血肿部位及出血量有关。

2.2.5其它损伤部位的观察:注意伤肢远端血循环情况,及时高速固定的松紧度,骨突部用棉花或软布垫好,避免夹板压迫、磨擦、浓度、量及小便情况。

3救会体会

3.1颅脑损伤患者有病情紧张、危重,也是外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外出救护人员必须掌握颅脑外伤救护的基本知识,原则及如何判断损伤程度,抢救中分秒必争。抢救能否成功时间是重要因素,医护密切配合,不仅医生责任重大,护士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操作中胆大心细、迅速准确,要有高度责任心,护士必须不断提高急救意识,加强理论学习,从而使自己成为动作敏捷、观察能力强、急救技能高的急诊护士。

3.2各班认真,严格检查急救的药品、物品。保证药品充足,物品完好。

3.3制定有章可循的严格的管理及交接班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6372.

[2]纪玉桂,刘红英,陈宇乐,等.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瞳孔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80.

[3]易声禹.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