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内科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内科治疗

安慧兰

安慧兰(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154101)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内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288-02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持续在2个月以上,而且心绞痛发作性质基本稳定。由劳累引起的心肌缺血,表现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窒息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左肩或上臂等部位,持续时间为1~5min,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氧的供需不平衡是心绞痛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劳累、情绪激动、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均为常见诱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为心绞痛的高危因素。

1临床表现

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简称稳定型心绞痛,亦称普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心绞痛。由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典型心绞痛发作,其临床表现在1~3个月内相对稳定,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和疼痛部位无改变,疼痛时限相仿(3~5min),用硝酸甘油后也在相近时间内发生疗效。

心绞痛发作时,患者表情焦虑、皮肤苍白、发冷或出汗。血压可略增高或降低,心率可正常、增快或减慢,可有房性或室性奔马律,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所致),第二心音有可逆分裂,还可有交替脉或心前区抬举性搏动等体征。

2辅助检查

2.1心电图

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绞痛最常用的方法,其种类包括①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息时心电图半数是正常的,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是ST-T改变;②近95%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出现有相当特征的心电图改变,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移位,在平时有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所谓“假正常化”);③心电图负荷试验对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给心脏增加运动负荷,而激发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改变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J点后60~80ms)持续2min作为阳性标准;④从连续记录的24h心电图中发现心电图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可与患者的活动和症状相对照。

2.2超声心动图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息时,超声心动图大多数无异常。与负荷心电图一样,负荷超声心动图可以帮助识别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根据各室壁的运动情况,可将负荷状态下室壁运动异常分为运动减弱、运动消失、矛盾运动及室壁瘤。

3治疗

治疗原则为改善冠脉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降脂、抗炎、抗凝、抗栓,稳定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1一般治疗

发作时应立刻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平时应尽量避免各种确知的足以引起发作的因素,如①过度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冬天注意保暖,平时避免烟酒,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②减轻精神负担;③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以不发生疼痛为度;④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疾病。

避免诱发因素,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避免紧张和精神应激)、“迈开腿”(通过运动减低体重)、“管住嘴”(减少高脂肪的饮食,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谷物)、保护肺(不吸烟),必要时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

3.2药物治疗

3.2.1发作时的治疗

(1)立即停止活动,安静休息。

(2)药物治疗:硝酸甘油0.3~0.6mg置于舌下含化,迅速为唾液吸收,1~2min见效。长时间反复应用可产生耐受性,效力降低,停用10h以上,即可恢复疗效。不良反应有头痛、头胀、面红、心悸等,偶有低血压。硝酸异山梨酯5~10mg舌下含化,2~5min见效,可持续2~3h。也可用上述药物的气雾剂喷雾。同时可考虑应用镇静剂。

3.2.2缓解期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心绞痛发作,减少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率,一般每日75~150mg;氯吡格雷每日75mg单用或与阿司匹林合用。

(2)硝酸酯类制剂:硝酸异山梨酯5~20mg口服,每日3次,服后半小时起作用,持续3~5h;缓释剂可持续12h,可用20mg,每日2~3次。5-单硝酸异山梨酯等长效硝酸酯类药物,每次20~40mg,每日2次。硝酸甘油膏或贴片涂或贴在胸前或上壁皮肤而缓慢吸收,用于预防夜间心绞痛发作。要注意硝酸酯类药物的耐药性。

(3)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和血压,从而降低心肌耗氧,缓解心绞痛发作。注意与硝酸酯类合用有协同作用。只要无禁忌证,β-受体阻滞剂要坚持持续应用,不能停用,停用时要逐渐减量,以防反跳;哮喘患者禁用。常用口服制剂有:美托洛尔25~150mg,分每日2~3次,缓释片100~200mg,每日1次;阿替洛尔12.5~50mg,每日l~2次;比索洛尔2.5~10mg,每日1次。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25mg,每日2次。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琦.冠心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7.

[2]代静澜,古平.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血脂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