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工作者应该研究古代民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声乐工作者应该研究古代民歌

张月

声乐理论上的“民族唱法”,就是以民歌作为底蕴的。

我国的民歌是一种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艺术,不仅古代诗人向它学习,就是今天的作家、诗人也应该向民歌学习,这样他们的作品才会有丰富的养料和强大的生命力。下面仅就我国民歌的优秀传统谈几点浅见。

民歌是毫不粉饰生活的现实主义。高尔基说,对于人和人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谓之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早在《诗经》中就已有所运用。《诗经》中那些优秀民歌,都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歌唱出来的,反映的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因此,我国民歌一开始就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这对后世诗人,把文学作为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工具有着直接启发。汉代乐府民歌就是在《诗经》的基础上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而且多发自社会最底层的声音,直接表达着人民的爱憎。它以广泛的题材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优秀传统对后世的一些伟大诗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唐代诗人杜甫就是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

民歌又是想像奇特、感情炽热的浪漫主义。不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值得学习,而且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也值得学习,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我国古代民歌中也是逐渐发展着。我们不仅可以从屈原的许多作品中间接地看到楚国民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九歌》),而且可以从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许多篇章中直接学习古代民歌中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如北朝《木兰诗》中塑造的聪明勇敢的妇女形象——花木兰。她代父从军,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坚强和勇敢。把这些美德集中在一个普通女子身上,热烈地歌颂,在当时那个特定环境是颇有意义的:她是人民理想的化身,所显示的绝非某个女子个人的力量,而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智慧、勇敢的结晶。这对后世作家也不是没有影响的。如电影《穆桂英大战洪洲》中的穆桂英,她与前者虽有天壤之别,但二者都有共同之处:前者替父从军,后者代父挂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者较之前者更形象、更鲜明、更有个性。她为了攻破洪洲,首先整顿军队纪律,她不徇私情,当众命令中军将她新婚不久的、不服从命令的丈夫打了一顿军棍,以正军纪(当然作者绝非写她无情无意,如后来的“赔情”)。这样颇具匠心的写法比前者更鲜明、更生动,也更能体现出当时社会中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我国古代民歌具有卓越的表现手法。先说比。就是比喻、比拟,是举出事物来附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夸大的言词以切合事情的本质,不仅使形象更鲜明,本质更显露,而且还兼有寄寓作用。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把统治者比喻连老鼠都不如的东西。在后世的一些诗人的作品中比喻也屡见不鲜,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剪刀。又如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西施来比喻西湖。

再说兴。兴在民歌中用得更多。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端,就是诗人触景生情,先用一两句话写周围景物,以引起下面的歌词。它可以起到寓意、联想和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看见河洲上的雎鸠成双成对地在一起,互相一递一声地呜叫因而联想到人间的爱情和婚姻。

民歌中的比兴大多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事物还只是独立存在的客体,而《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此外,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由此可见,大量而成功的运用比兴手法,是民歌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也是构成民歌作品具有浓厚风土气息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我们当代的声乐工作者,认真研究古代民歌,会对我国声乐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