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

吕树彬

山东省莱西市机械工程学校266600

最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德育课教学本着“服务实际、联系生活、紧扣学生”的原则,将创新的育人理念、教育模式融入到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而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则要做到“育人为本、紧扣专业、着眼发展、创新评价”。反观当前职校德育教学,的确存在诸多的问题。针对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我觉得创新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模式应用和教学评价方式,应对时代发展,成为了当下要务。如何让德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我觉得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寻找并挖掘当下典型生活素材,进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

德育教学要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必须要在挖掘和选取教学素材上下大功夫,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内容就蕴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单纯教授课本上的理论,只能给学生一种生硬、空洞的感觉,不联系其生活中实际问题就会使得他们失去学习兴趣。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适时地引用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的参与思考,拉近所讲授内容与学生处理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距离。

在筛选教学实例时要做到精心、细选。过于陈旧的实例难以映射当下鲜活的现实生活,对阐述、理解理论毫无帮助,也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信服感。我们要寻找和挖掘典型的、真实的、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实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在课堂上展开阐述、讨论。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得到提高。如我在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采用了设置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模拟市场的教学模式,以当前农村农业合作社推出的无公害果蔬的价格不断调整与新型生产关系之间的变化规律为例,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周边真实生活。材料源于生活,贴近学生感知,并且体现其生活中真实特色,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情景角色讨论,既实现寓教于乐,又使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同时实现了学以致用。

二、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教学评价以及评价信息反馈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能设置较多的讨论性问题,提供较多的动手、动脑机会”;学生对以前德育课学习的评价是:“只讲大道理”、“学了没有用”、“生硬枯燥”等。这说明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出其主动发展的求知欲求,才能有效地达到德育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当课堂的主角,要做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自主探究,协作探索解决自身所关心问题的多种方法。不可否认,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自制力以及持续性是有局限的。受年龄特点、外界因素干扰等影响,可能不同程度地出现注意力转移、因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而放弃探究等不利面。教师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控、引导。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要避免搞成“放羊式”,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规范、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实践中,学习的目的性才能得以显现出来,其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保障和延续。

三、改进德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式、小组合作教学式、仿真教学式、现场教学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恰当使用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校园网等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外的德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总结等方式,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内容。

中职德育教学是涉及人的思维意识领域的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任务,其教育目标是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这一特殊目标群体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多变性、差异性以及叛逆性。

所以我们创新与改革的任何一种所谓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都不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都不会是“一劳永逸”的,只有我们教师坚持不懈地与时俱进、走进学生的生活,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时刻把好中职德育这一脉搏,不断取得育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