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小C法”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数学教学中“小C法”的思考

潘芹

潘芹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中心小学222211

小学数学教学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一般的解题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的价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数学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也不再是会解多少“规范”的数学题,而是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做教材的裁剪师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话提示我们,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就要依靠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提取真实、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要重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三个数连加时,我不是直接地把计算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先出示一个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第五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

年级一二三四五六

本数85143126178194236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用连加来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产生了变化,让学生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数学活动。就这样的一条信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通过想办法解决自己喜欢的问题,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列式计算,然后小组内讨论计算方法,来解决自己喜欢的问题。

在40分钟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无不包含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亲其师”才会“信其教”。信赖、尊重每一位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中,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充满了理解和宽容,那么学生就会把思维暴露给你,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学生学习的设计师

如在教学两地之间距离时,小芳家离学校200米,小英家离学校300米,小芳和小英家相距多少米?学生在讨论中联系生活实际,意识到小芳家、小英家、学校三处房子,可能在一条直线上,也可能不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在一条直线上,又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两家分别在学校两端,相距500米;二是两家在学校的同一端,相距100米;如果不在一条直线上,两家的距离大于100米而小于500米。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走进学生的生活,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数学,这样不仅能减轻了学习压力,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给学生搭建一个提升数学素养的“T型台”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接受过程,更是一个创造过程。如果每一节课我们能尽可能地站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更多地为他们创设发现、探索、交流、反思的空间;尽可能地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的课标才能得以落实。

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课本上的总结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质疑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课本上说“一般是……”,是不是说明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来求?我首先充分肯定这些同学的观点并因势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与总结,并对结论进行验证,最后向同学们汇报。

学生A:12=2×3×2

30=2×3×5

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学生B:61230

25

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6。

在我肯定以上方法正确性的同时,我发现一位学生的小手举得很低,用不自信的眼神望着我,但那眼神中又明显充满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时我的潜意识里立即产生让他发言的想法。

小C:你有新的发现吗?请你大胆地说出来吧,没关系,我们会支持你的!

在我的鼓励下小C很不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发现两个数如果不是互质数,用他们的差很快就能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不知是否是巧合?”

例如:30-12=1818-12=6

所以30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6。

我没有立即肯定他的答案,而是说我们暂且把它命名为“小C法”,大家一起来验证他的发现好吗?

例如:56和8445和308和1475和45

全班学生经过验证后很快地雀跃欢呼起来……

老师:“小C法”真棒,用它很快就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小C你真了不起!

小C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快乐。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态度,给足每一位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活动、自主探索、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让学生时刻产生“我要试一试”的想法,让学生在获得的学习数学经验的同时逐步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数学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