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新课改下的小学学语文教学困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如何解决新课改下的小学学语文教学困惑

胡凤香

河北省永年县南沿村总校完小学校,胡凤香057150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个个都气势昂扬,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很长时间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试验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感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我们去解。”

【关键词】:新课程、困、对策、

一、教师知识与教材内容的困惑与对策。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的开放性,教材的难度看起来是降低了,但对教师的要求却高了,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内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把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教法上既要留意过程和方法,还要留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能力的要求使多数教师难以适应,力不从心。教师的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和磨合,教师中还存在着差异性。

比如: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有关战争的课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而且还应当了解“苏联卫国战争”,“水雷、战舰、导弹”以及“儿童和平条约”等的相关知识,因为教学中不免会有好奇的学生提问,再者说也有助于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

二、作学习中产生的困惑与对策。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许多新课改的公开课、新课改展示课、研究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不管这些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本来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偏偏要合作,只把其当成了课堂教学的插花去点缀,以显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表面气氛的热烈,流于形式而无实质。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规则,乱哄哄一团,“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讨论没有成效性,而只是一种形式。往往是学生还来不及形成完整的答案,就被教师止住而又安排下一项内容。其实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权利,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种实际的学习效果,有违合作学习的初衷。

我认为: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须合作,教师要选择好合作的契机,把那些思考性、开放性较强,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的问题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才对。

合作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奏好三步曲:前奏: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即干什么和怎么干,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还有必要把要求明示在黑板或屏幕上。序曲:引导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那么小组合作时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进行曲:交流评价,组内分工,全班汇报。同时,作为任课教师要持之以恒、有条不紊地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而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稍有疑难的问题可以同桌间进行短时间的讨论以求得共识。如遇到确实难以下手的问题时,方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共同商讨解决。而非堂堂用,课课用。倒是在作文评比课上,合作学习要用的多一些。小组几个人相互欣赏自己的作文,找出优劣,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以求得共同进步。

三、新课程的“新”驱使下的困惑。

实施新课程中,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课新”体现的就是课堂上的教法多样化。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变来变去的手法奥妙无穷,有些教师把课堂的热闹当成了活跃,却明显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这样的课,学生是兴奋快乐的,但是没有实质的效果,教师在课后还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补课,因为学生在课上并没有把握什么。真正使课改走了弯路,更不用说力度了。

我认为尽管要进行课改,但上课仍然要讲求实际,讲求实在。根据每课中教学目标的不同,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让孩子真正弄懂弄会,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向提高为目的即可。

四、考试评价与课改要求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困惑。

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许多教师依然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惟一的标准。因为教育部关于“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的精神目前在本地区无法得到真正落实,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又“后果自负”,所以在新课改中,这些教师根本不敢放开手脚去实施新课程,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即使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论所描绘的美好境界十分向往,也不敢置学生的考分于不顾,更不敢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只好应付行事。评价问题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进一步发展。

五、课内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两大能力;而语文素养,就是学生的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据此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水平及层次。当然,也不可否认,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没有错误,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所以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有收获、有困惑、有思考……相信只要每一位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新课改一定能“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我们希望课改不是一件花俏的外衣,更希望它是一场全新的改革,只要我们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追求教育教学真实的面貌,定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