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1

小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孙静

阜宁县阜宁师范附属小学孙静

一、以疑启思,鼓励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

如《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说,你们真是饿坏了。”母亲明明是在给我们洗澡,为什么却说我们“饿坏了”?你如何理解这个“饿”?孩子们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明白了渴比饥饿更难受。一个“饿”字写出了水的珍贵,水对生命的不可或缺。于是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文中三次出现这么一个词:“克鲁一克哩”,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三个“克鲁一克哩”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吗?以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

二、异想天开,促进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如在教学《要下雨了》时,我抓住“天气很闷”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放一段夏天的音乐(雷声、雨声、青蛙声、知了声)。请同学们听谁来了“轰隆隆,天空响起了一阵雷雨声”,想象小白兔在做些什么?听了音乐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启发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既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