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郭婷

郭婷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本文结合与干扰素相关的一些文献资料,对其信号转导、抗病毒作用以及在临床应用的具体情况进行综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干扰素;信号转导;抗病毒;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135-02

病毒是寄生于细胞内的微生物,因多数细胞对病毒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遭受病毒感染时会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从而产生天然免疫反应。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要晚于非特异应答,在感染初期多通过天然免疫系统对病毒的传播和复制进行限制,最先被激活的是Ⅰ型IFN基因(干扰素的一种),该基因因子也就成为了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而抑制细胞对该类因子的应答则成为了药物作用的靶点,备受临床重视。

1.干扰素的信号转导及其抗病毒基因

1.1干扰素的信号转导

根据IFN的抗原性及分子结构,可将其分为IFN、IFN、IFN、IFN和IFN等多个种类,分别由不同数量氨基酸构成,各亚型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药用作用基本一致,以IFN为例,由白细胞或成淋巴细胞产生,156~166个氨基酸组成,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抗病毒药物之一,有IFN-2a、IFN-2b、IFN-2c等多个亚型[1]。根据IFN信号传导途径的不同,可将IFN、IFN、IFN和IFN归为Ⅰ型为IFN,IFN归为Ⅱ型为IFN,前者通过与高亲和力浆膜受体结合,可使Jak1和Tyk2磷酸化,并将信号转导与相关调节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在转入细胞核后再与ISRE相结合,最终激活IFN刺激基因,实现ISG转录;后者通过与SH2-磷酸酪氨酸作用,诱导STAT1同型聚合成GAF,再与自身活化序相结合,最终刺激相应的基因转录。研究表明,由IFN刺激产生的基因产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具体表现为抗增殖、抗病毒以及免疫调节作用[2]。

1.2受IFN刺激的抗病毒基因

基因芯片实验证实,受IFN刺激的基因包括抗病毒基因、激素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受体因子等,大约300多种,其中抗病毒基因共8个,分别为IFNAR1、IFNAR2、PRKR、MX1、MX2、GBP2、SCYA5及OAS2等,不同种类基因的活性、效用以及作用靶位均存在一定的差异,IFNAR1和IFNAR2均是IFN、IFN的受体,但是前者表现为酪氨酸磷酸化效用,作用于Jaks、STAT、Tyk2等,后者则为信号转导,作用于STAT1、Jak1等[3]。在这些抗病毒基因中,MX1和MX2可抑制多种类型的RNA病毒转录,但是对DNA病毒的作用较小,而OAS是一种受IFN诱导的蛋白质家族,通过激活RNA、降解mRNA,可起到较为显著的抗病毒作用。

2.干扰素在临床的具体应用

2.1干扰素信号转导中病毒因子

干扰素是宿主抗病毒应答反应的主要成分,由于很多病毒都能够产生病毒因子并激活IFN信号传导与其相关抗病毒效应,如来自仙台病毒的SeVC蛋白,是一种带有负调节作用的病毒因子,通过Ⅰ、Ⅱ型IFN信号途径而抑制酪氨酸磷酸化,最终使细胞失去对IFN的应答,该类病毒因子还有MeVC、MVV、NipahV蛋白等,但因来源不同,各自靶途径、抑制作用及其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再有就是带有正调节作用的病毒因素,如来自EBV病毒的SM核蛋白,通过Ⅰ型IFN信号途径可增加STAT1的累积,从而起到正调节作用[4]。感染机体的病毒在应答途径上以负调节居多,为有效预防此类病毒的感染,明确其发病机制,找到药物干预病毒致病的靶点尤为必要。

2.2干扰素抗病毒的临床应用

IFN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较广,尤其是IFN,可用于抗HCV、CHB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CV是引起慢性肝炎等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常用药物为IFN制剂,相关药物也是目前少数疗效较为确切、已经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认可的药物,近年来相关报道显示,很多患者在单独应用IFN时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抵抗现象,为扭转这一状态,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治疗方法,采用IFN联合利巴韦林等,可引起患者对病毒持久性的应答。IFN治疗CHB的时间已经近30年,相关治疗方案非常成熟,其适应证为HBV复制慢性活动性肝炎,即在病毒复制时,该类药物可充分发挥其抗病毒作用。再有就是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防治,由于IFN可增强病毒感染患者的天然免疫能力,进而对病毒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小结

干扰素可用于治疗不同病毒引起的感染,其广谱抗病毒效能使相关药物制剂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如IFN制剂就已成为抗HCV、CHB病毒的常用药物,而且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大量临床实践证实,IFN制剂联合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药物,取得的抗病毒效果更为理想,基于干扰素临床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相关药物研发取得的新进展,其在抗病毒方面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有望帮助更多的患者战胜病魔。

【参考文献】

[1]陈伟卓,高向东,徐晨等.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OAS)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6(10):7165-7170.

[2]何婷,汤奇,曾南等.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11(3):1772-1777.

[3]杨祎,侯炜.Ⅲ型干扰素——新型抗病毒细胞因子[J].生命科学,2011,15(8):749-752.

[4]李柳萍,杨胥微,王妍.干扰素(Ⅰ型α、β,Ⅱ型γ)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对应关系及其临床应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1,10(2):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