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机电维修专业教学模式的构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对高职机电维修专业教学模式的构想

曾桂珍

曾桂珍(华东交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南昌330013)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普通文化课及技术基础课采用“宽基础”的教学模式,接着叙述了在专业设置上实行“活模块”的改革思路,并论述了能力培养方面实行“多技能”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机电维修专业;教学模式;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92-02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电维修专业的设立是为了培养机电设备维修的专门技术人才,随着社会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已越来越趋向于机械与电的紧密配合及分工协作,因而机电设备维修人才市场可谓广阔。要保持专业旺盛的生命力并使之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确定专业教学模式应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教学功能,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采用大平台(基础文化课)、分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活模块(职业岗位要求的纵向知识和能力单元)的开发思路,专业技术教学要体现“学(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用(会用、够用、好用)、新(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实(实践、实际、实用)”,并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作为教学开发的方向。对于确立的教学体系、目标与内容等要进行可行性论证。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总结提高,结合专业的特点与学生就业实际,提出机电维修专业教学模式的构想,本人将这种模式简单概括为“宽基础,活模块,多技能”,以提高学生全面适应与自我发展能力。

1普通文化课及技术基础课实行“宽基础”

课程体系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确定某一专业课程系统中组成部分的形式。课程体系的构架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问题。

“宽基础”是指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工种,而是一个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在某一类职业范围内转岗打下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1.1首先,普通文化课实行“宽基础”21世纪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劳动的社会结合,生产结构的日益变化,生产必然排斥掌握单一专业知识的人,因此21世纪的人才要求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高职在普通文化课设置上,可以加强数理化英语语文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或转岗升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1.2在技术基础课上也应实行“宽基础”21世纪要求高职毕业生向“一专多能”型发展,即:有一项突出的专长,而同时具备多项能力。要达到这种要求没有宽厚的技术基础也是很难实现的;与此同时,科技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没有宽厚的技术基础,也很难适应专业的发展与变化要求。因此,掌握宽厚的技术基础知识同样十分重要。

在实施过程中可适当缩减某些非主干课程的教学时数,以增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强度。例如化学、企业管理、政治等课程,可削减其中部分内容与时数,而辅之以业余时间举办如“青年心理学”“法律知识”“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讲座,以达到更加实用与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可以增加技术基础课教学时数,实现技术基础课“宽基础”的要求。

2在专业设置上根据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实行“活模块”教学改革实验

所谓培养模式通常是指教育造就人才的规范性的培养方法、形式和途径。而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被认为是“两结合”即: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同企业一起将符合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的新课程开发作为核心的任务,以职业技能、素质、道德为中心开发适合高职学生接受的课程,这也是对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要求。当然我们也应该努力认识到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行业发展动态等融入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不仅仅成为适合岗位本身,更成为适合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职业人。根据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就业实际,可将高职学校各专业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即:克服原有专业体系的单一性与死板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根据课程需要,灵活选学其中部分模块,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称为“活模块”。模块之间互为联系,,便于选择组合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使学习与就业更趋一致。

实行“活模块”教学模式之后,一个教师重点负责一个或两个教学模块,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实行“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从事某行业相关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简单来说,职业性是最大特点,而其所隶属的高等学历教育让其在完成职业性培养的同时兼顾到人的全方位发展,即“专才教育”。高职学院的学生主要面向生产一线就业,因而能否具备一技之长,对于他们的择业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可在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局主办的各种特种行业上岗、技能操作等级证书的考核,其中包括《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电工》(又称电工操作证)《全国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等等,学生毕业时可实现“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愿望,以加强择业与就业竞争优势。为实现上述目标,可有目的地采取以下措施,以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3.1学校里多些企业特性,企业里多些学校元素。学校需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参与到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在不少资金雄厚的高职院校,为了保证职业性,他们将生产流水线直接引入学校,成立校办工厂、校内实习基地,更有甚者已经开始对外承接生产任务。要极力将院校资源优势与企业相结合,帮助企业培养足够支持其发展的人力资源,围绕着业界、产业的技术升级需求,使得技术、管理和资金三方资源充分融合,发挥最大效益,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3.2投建一流的专业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硬件设施。

3.3设置专业综合演练实践基地,组织各种制作,维修兴趣小组,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培养能力。

3.4在专业教学中,以学生一毕业就有上岗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如电子制作、工厂控制设备、电子技术等课程,可先上一部分理论,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实习工厂或实验室去动手画图接线、操作等等,并制订实践操作的要求、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

3.5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可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部分时间进行集中专业训练,利用实践基地,边理论边实践,让学生在集训中,真正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培养谋生手段。实行“多技能”制度之后,实践环节的教学得到充分的改善与加强,毕业生因为持有技能资格证书将顺利就业,从而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发展仅仅十年,不仅其毕业生规模就已超过普通本科教育毕业生规模,而且毕业生就业率也超过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向产业提供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实行“宽基础,活模块,多技能”教学模式,将进一步明确教学方向,改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既能夯实学生的基础又能培养学生多项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为学生今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伟东,王云.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职业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7-18.

[2]朱芝洲.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倾向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9,(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