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1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康娜

康娜(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466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护理而达到预期效果。方法对188例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结果患者不良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干预,积极配合手术、治疗、护理,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结论针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用有效护理方法使患者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脏介入手术心理护理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192-02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心脏介入手术是目前诊断和(或)治疗心脏病较先进的重要手段。由于对介入诊疗知识的不了解以及手术本身的刺激,几乎所有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科自2013年7月-2014年2月共进行心脏介入手术188例,通过针对围术期的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为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临床资料

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心脏介入手术患者188例,其中男109例,女79例,年龄(35-73)岁,平均54岁;医保患者173例,自费患者15例。

2方法

主要采取围术期健康教育方式。由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善于交流的责任护士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指导,此过程贯穿于整个围术期,并与导管室护士提前沟通,明确每位手术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保证在术中做好相应心理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

2.1.1热情接待新入院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手术医师、责任护士,以及本病区的医疗护理水平,尽快消除患者的恐惧,给予热心周到的护理,获取患者的最大信任,为心理干预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介绍手术情况,消除患者对手术的疑虑和恐惧,大多数患者不了解介入手术,有恐惧不安、焦虑心理,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及疾病的预后和转轨。有的期望过高,对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没有充分思想准备,我们应向患者简单介绍大致的手术过程,告知其创伤很小,只在穿刺局部应用麻药,且术中保持清醒。还应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措施,手术医师的精湛技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并请同病区此类手术成功的患者与其交流,介绍手术的感受和治疗、护理中的配合经验,以增加手术的信心,消除手术是否成功的疑虑,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同时也要让家属了解,得到家属的支持。

2.1.3术前检查的心理护理:术前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脏彩超、手术区皮肤准备,应向患者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说明其作用和目的,操作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2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介入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导管室陌生的环境及周围各种仪器发出的声音,都易使患者紧张,导管室护士要一边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一边随时安慰患者,询问其自我感觉,利用护理技巧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专心与术者配合,减少其恐惧、顾虑,使手术顺利完成。

2.3术后护理将情绪因素对术后康复的不利影响向患者家属讲明,争取家属的配合,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患者充分休息,防止情绪波动给手术带来负面效应,特别是支架置入术的患者,精神紧张是诱发患者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因素,患者回病房后,帮其安置体位,反复强调卧床制动的必要性。帮助解决腰腿疼痛、卧床排便困难等问题,指导其多饮水,听取患者主诉,对其不适表示理解和安慰,必要时告知医师,减轻其焦虑不安情绪。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鼓励患者积极主动进行康复锻炼。

3讨论

心脏介入手术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治突破性进展,但大多数患者对其理解较少,若术前指导不到位,患者恐惧、焦虑等各种不良情绪可以对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致术后并发症增加,影响手术成功率和患者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应尊重、关心、体贴,进行耐心细致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减少因情绪变化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

4体会

随着心脏介入手术的开展,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心脏介入科的护士应熟练掌握心脏介入相关知识,了解手术方法、步骤,熟练掌握围术期护理及病人术中配合要点,从而有利于对患者积极相应的健康知识指导,同时,对每位手术患者要认真评估,对其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要利用适当的方法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稳定患者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增加手术信心,减少并发症,有助于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建平,顾为平等.冠心病患者心理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

[2]赵光.心理疏导疗法[M].江苏科林出版社.1994.4

[3]岳美玲,程桂平.冠脉介入治疗心脏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36(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