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之传奇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论三国演义之传奇女性

宋培蕾

(临沂大学,276000)

摘要: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弱女子又如何生存。《三国演义》口口相传的不仅是英雄谋士,那被人传颂的女子又有何传奇色彩。纵使地位低微,令人摆布,纵使昙花一现,惊艳一瞬,她们身上也闪烁着无法磨灭的光芒。

关键词:传奇;悲剧;新生

对于三国演义,想必都家喻户晓。其中许多英雄人物事迹更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如桃园三结义,杯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等。这些英雄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被我们传颂。无论是骁勇善战的武将,还是运筹帷幄的谋士,都成为了一个个传奇性人物,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小说本事的渲染虚构,但也正是渲染出的这种传奇色彩,深深吸引着我们,成为中国最为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

对于貂蝉,人们大多惊艳她的美丽,是的,一个女子的名气,大多都与自身容貌挂钩,有着倾国倾城,沉鱼落雁之姿,才会被哄抢,这盛世容颜,只是男人地位的映衬,又有几个能得到唐玄宗与杨玉环那般真心的爱情。红颜祸水,也许在这群雄并起,一个个争名逐利之际,她们的悲惨命运已经注定。生而闭月羞花的貂蝉,似乎是上天的宠儿。是那般传奇,那般不凡。对于三国女性,人们总是最惊艳于貂蝉,似乎她如谪仙下凡,事实上她也确实是作者极尽幻想而虚构的女性。《三国演义》中记载貂蝉本是歌女,被王允收为义女。这里便体现了女性的悲剧命运。对于王允来说,貂蝉是可以在关键时刻扭转时局的工具,而对于貂蝉来说,王允是她的义父,所有的一切都是义父给予。即使美若天仙,女性都依附于他人。对于封建时代,女子待嫁闺中,“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即使战乱年代,女性也依旧遵守着,如此能被我们口口相传,足以见她们的传奇所在。其实,若无美人计,可能我们也不会了解貂蝉。就像“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王昭君,若无昭君出塞,她可能只是老死宫中,不为外人道也。王允的美人计,是对貂蝉形象的升华。在现在很多游戏,小说里,貂蝉的形象化身为刺客。虽然这是没有史实的误解,但也反映了现代人们对她的一种看法。刺客,是舍生取义,貂蝉,亦舍生取义。她是为了家国大义,去离间汉贼董卓与吕布。她舍弃的是自己的幸福与清白。人们只惊艳于她的美丽,却是否想过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付出怎样的代价。也许她只是任人摆布,命运不由自主,但我们却无法这样想。董卓篡汉,曹操行刺无果。可以说,貂蝉的离间是她挽救汉室的措施,她也做到了,吕布大闹凤仪亭,于宫门前杀董卓。没有人做到的事,背后之人是一介女流。没有她,董卓也不会垮台的如此之快。她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当时的诸侯评价只祸水两字而已。全然忘了一带枭雄曹操行刺未果,全然忘了十八路诸侯被拦在虎牢关前。而众多英雄无法做到的事,需要一女子去挽救汉室,可悲可叹!

对于这一段,《三国演义》中详细谈到,当时董卓把持朝政,“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三国志•董卓传》)偌大的汉室江山,无人站出来左右这场局面。于是司徒王允用连环计,先使奉先对貂蝉情根深种,再将貂蝉献给董卓,以离间吕布与董卓的关系。英雄难过美人关,当时也体现了貂蝉的智慧。“董卓自纳貂禅后,为色所迷,月余不出理事。”(第八回)除了美貌的原因外,貂蝉的曲意逢迎也是关键。“卓偶染小疾,貂禅夜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愈喜。”(第八回)可以说,董卓已经拜倒在貂蝉石榴裙下。那么接下来,如何让吕布下定决心。大家都知道,吕布虽然武力天下无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优柔寡断,不敢与董卓翻脸。当时董卓势大,而且为人凶狠,好色,吕布不可能让董卓赐貂蝉于他,但他也舍不下现在的地位荣华。貂蝉在这里便起了关键作用,在董卓“偶染小疾”之时,“吕布人内问安,正值卓睡。貂禅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第八回)使得“布心如碎。”让吕布以为貂蝉倾心于他,无奈被董卓霸占,渴望脱离苦海,与将军为伴。如此,吕布便更加渴望貂蝉。随后,貂禅将吕布约到后花园中。“禅牵其衣曰:‘君如此怕老贼。妾身无见天日之期矣!”’并用激将法。貂禅曰:“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惯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第八回)这才使得吕布下定决心,刺杀董卓,“一戟直刺咽喉。”

这里也是貂蝉的升华之处,不仅惊艳于她的美丽,也惊叹于她的胆识智慧。她的传奇不仅是闭月,也是一女流之辈,左右了时局。也正是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才使得千百年来人们久久传颂。

貂蝉虽好,但终究是虚构的人物。接下来的这位,一样具有传奇色彩。她便是才女蔡文姬。秦汉以来,以才学闻名的传奇。她的出身不凡,其父蔡伯喈也委以重任,春风得意。当时诗人丁廙曾写有《蔡伯喈女赋》,上部分描写其美貌才华,门第显赫,也即将有一段美满的婚姻,可以说“羡荣曜之所茂”,可是,接下来却陡然一转,“哀寒霜之已繁”。出嫁不久,新郎便去世了,这对于封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下的女子是如何沉痛的打击。但这一切似乎只是开始。从她作《悲愤诗》: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恰如《后汉书•董祀妻传》所说,那是“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之作。董卓兵马东下,百姓流离失所。并且董卓残暴,攻城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也是在这刻,蔡文姬的不幸开始了。战乱遭掠,长途跋涉三千里,被带到匈奴的地盘。对于一弱女子,不提三千里的路途遥远的艰辛。对于被当做战利品的奴隶,又会有何命运。恶语相向都不过小事,动辄打骂也只是平常。对于一女子,从小锦衣玉食何曾想过遭遇如此。诗中不禁感叹,苍天啊,为何无辜者要受到这番磨难。董卓荒淫无道,强迫公主,淫乱后宫。手下也肆无忌惮,战乱年代,女子更是牺牲品,战利品,何况匈奴本身未开化,风俗更为粗鄙。一句“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不知包含多少辛酸。看到这,我也想到李清照,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命运多舛。她们因才学闻名,也因命运让人惋惜。不得不说,就算对于男子,也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何况一女子,确实值得钦佩。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造英雄,乱世却悲哀的是女子。即使以上三位,最后结局依旧悲剧,只希望她们的传奇,能够被人传颂,名垂千古,也不负其苦难的一生。

注释:

三国演义并不完全遵从史实,这篇论文也结合了现代一些约定俗成的看法。对于虚构处,如邹氏的结局,只能根据史实资料,进行猜想。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礼记(崔高维校点)[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4]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罗贯中.三国演义(毛纶、毛宗岗点评)[M].北京:中华书

局,2009

[6]周易(马恒君注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