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奥沙利铂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实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注射用奥沙利铂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实验研究

么希平(哈尔滨松鹤制药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247-02

【摘要】目的研究注射用奥沙利铂对细菌内毒素检查试验的干扰情况,并建立其细菌内毒素检查的质量标准。方法参照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试验。结果通过干扰试验确证,注射用奥沙利铂稀释成1.0mg/ml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结论注射用奥沙利铂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热原检查法。

【关键词】奥沙利铂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干扰试验

注射用奥沙利铂目前执行的质量标准是家兔热原检查法,该法不仅费时、费力,且易受药品的药理、毒理作用干扰.本研究参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对注射用奥沙利铂细菌内毒素法进行探讨,我们用了不同灵敏度的鲎试剂进行干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控制热原。

1仪器与试药

漩涡混合器(WH-1型)电热恒温水浴锅(HH-W216000)

鲎试剂:批号:0704181灵敏度λ=0.25EU/ml湛江安度斯生物有限公司;批号:0710172灵敏度λ=0.03EU.ml-湛江安度斯生物有限公司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WSE)批号:150601效价:120EU/支,冻干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制备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BET水)规格:2ml/支,批号:0707110,内毒素含量<0.03EU/ml,湛江安度斯生物有限公司

注射用奥沙利铂(批号:070401,070402,070403,规格:50mg,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

2方法与结果

2.1鲎试剂灵敏度复核以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溶解内毒素工作标准品,并配制成含内毒素2.0入、1.0入、0.5入、0.25入系列浓度的溶液,依法进行加样操作。每~浓度平行做4支,同时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做2支阴性对照,记录结果,并按入c=Es=lg-1(∑Xs/4)计算入c值。

以上结果表明:每一批鲎试剂灵敏度测得值均在0.5入~2.0入范围内,符合要求。以上鲎试剂可按标示灵敏度值使用。

2.2样品内毒素限值(L)的确定本品临床用法用量:成人每日临床最大注射剂量为130mg/m2,根据平均体重按60kg的人体表面积1.7m2计算,滴注时间计为2h连续滴完.按公式L=K/M可计算出内毒素限值(L),L=2.7EU/mg.Kg,综合考虑本品临床用药的相关因素,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将本品细菌内毒素限值确定为,定为1EU/mg.

2.3干扰试验预试验

(1)用灵敏度为0.03EU/ml的鲎试剂检验供试品,检验结果为阴性。

(2)将供试品配制成一系列浓度最小浓度不超过MVD=CL/λ,使用灵敏度为0.25EU/ml的鲎试剂对每浓度进行检验。每一浓度下做2支供试品管和2支供试品阳性对照管(用该浓度的供试品稀释液将内毒素标准品制成2λ浓度)。另取2支加入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作为阴性对照,2支加入2λ浓度的内毒素标准溶液作为阳性对照。在37℃保温60±2分钟后,观察并记录结果。

2.4正式干扰试验

目的:检验在某一浓度下的供试品对内毒素和鲎试剂的反应有无干扰作用。

实验步骤:按2005年版药典二部附录XI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干扰试验的要求,所用样品浓度为含奥沙利铂0.25mg/ml的供试品,鲎试剂灵敏度为0.25EU·ml-1,见表3。

由以上结果可知,溶液A和阴性对照溶液D的所有平行管都为阴性,系列溶液C的结果在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范围内,试验有效。按下式计算系列溶液C和B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Es和Et)。Es=lg-1(∑Xs/4)Et=lg-1(∑Xt/4)

Xs、Xt分别为系列溶液C和溶液B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对数值(lg)。

Es=lg-1[(lg0.125+lg0.125+lg0.125+lg0.125)/4]=0.125

Et=lg-1[(lg0.125+lg0.125+lg0.125+lg0.25)/4]=0.149

结果表明,Es在0.5λ~2λ之间且Et在0.5Es~2Es之间,说明供试品在该浓度下无干扰作用。故可以按上述方法检查本品细菌内毒素,限值为每1mg中含细菌内毒素量应小1EU。

2.5细菌内毒素检查

3结论

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表明,所用鲎试剂符合标准,可用于试验。干扰试验表明,注射用奥沙利铂稀释为1.0mg/ml浓度以下对细菌内毒素试验无干扰。通过上述试验研究,认为注射用奥沙利铂(规格:50mg)采取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热原的安全性检查具有可行性,可以建立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WS1一(X一090)一2003Z,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

[2]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