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藤一仙汤治疗肢体麻木症30例

/ 1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藤一仙汤治疗肢体麻木症30例

徐素梅

徐素梅(吉林省东丰县中医院1360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320-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肢体麻木症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0岁;病程30天~10年,其中以1年左右最多21例,平均病程14.5个月。

1.2症状

持续麻木者18例,间断麻木者10例。夜间麻甚者5例,劳累后麻木者6例。24例患者给予轻刺激感觉不灵敏,且浅感觉减退。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者23例。15例伴有肢体疼痛,其中3例为刺痛,12例为胀痛。痛时喜用手揉擦,手指活动受限、持物不便,做细小动作不协调者,9例有酸胀及沉重感,经按摩后可减轻。24例患者持物无力,提重物常自手中滑脱,且持物后麻木加重、肢体疲乏。6例患者肢端发凉,掌心无汗。2例肢体如虫行、奇痒。舌苔多为薄白,少数病例舌质较淡。脉象沉缓为主,其次是弦细或浮弱无力。麻木部位以手指及腕至手指端为最多,其次为膝至脚趾端,左右无明显区别。

1.3治疗方法

基本处方:黄芪50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0g,青风藤10g,海风藤10g,络石藤10g,鸡血藤10g,威灵仙10g,大枣6枚,用法:水煎2次,共得药液3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连服7d为1疗程,停药1~2d后开始下1个疗程。治疗期间调情志,避风寒,适劳逸。

加减:头晕、乏力、心悸、间断麻木,手指屈伸不利,脉微等气虚较重者加人参、白术、重用黄芪。肢端发凉、苍白掣强、持续麻木,此为阳虚阴盛,加附子、肉桂。肢端枯燥,劳累后麻木加重者宜加当归、熟地以养血活血。有抑郁不舒,气壅胸胁而致胁肋胀痛者可去黄芪加香附、柴胡、枳壳。如麻木持久伴肢端紫暗而有刺痛,手指活动不利,浅感觉消失,肢体掐之不痛,日轻夜重,此为瘀血或死血,加路路通,桃仁,川芎,丹参、红花、赤芍。麻木日久,脉滑者,加陈皮、半夏、云苓、苍术。加引经药:上肢麻木、手指拘急加桑枝、姜黄。下肢麻木加牛膝以引药下行,活血通络。蚁行感加全虫,僵蚕。有高血压者黄芪改为20g。

1.4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麻木及兼症全部消失。②基本治愈:麻木减轻,兼症消失。③好转:服药期间减轻,停药不久易复发。④无效:服药30剂以上,无任何改善者。

2结果

30例中,经治疗后,痊愈13例,基本治愈9例,好转8例,其中以半年以内麻木者疗效最好。

3典型病例

患者,男,55岁,干部,初诊日期2010年3月4日。患者于2009年5月初开始两手麻木,近1月加重,由肘、腕至指端,且有酸胀感及刺疼,手指感觉迟钝,活动欠灵活,劳累后麻木加重,伴周身乏力,头晕,查:肘及膝关节以下痛觉减退,腱反射减弱。舌淡苔白,脉见沉,证属气虚血瘀。拟方如下:黄芪50g,桂枝20g,生姜10g,青风藤10g,海风藤10g,络石藤10g,鸡血藤10g,威灵仙10g,大枣6枚,赤芍15g,当归20g,路路通15g,桃仁15g,川芎15g,丹参10g,生姜10g,大枣5枚,3月4日,上方共进4剂,麻木大减,效不更法,再进4剂,仅指端麻木,查:腕以下痛觉减退,神疲乏力、头晕减轻,再进4剂,手指活动自如,再进4剂,麻木头晕已除,药证相符,病宜自退。

4讨论

30例中最常见的证候是气虚,血滞、气血双虚,外挟风寒、以及风湿,寒湿等。气不得血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凝而不留,气虚则阳气不运,血虚则不能营养四末;加之风寒湿痰侵入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均可产生麻木症,至于能引起麻木的疾病及诱因有末梢神经炎、贫血,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后遗症,酒精中毒、糖尿病等,其中以末稍神经炎为最多见。

本组麻木症多数有神疲乏力,肢体感觉迟钝,头晕气短,脉微无力等症状,故而以虚证为多。用在治疗上着重益气养血而重用参、芪、桂、芍。有瘀血者在原方上加活血通经之品,如丹参、红花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大活血药物后肢体疼痛早于麻木而先消失。此外,上肢麻木加桑枝,量须大,25~50g,有刺痛者加姜黄15g以破气血之滞。这样疗效才会显著。病程短者,疗效较佳,单纯麻木,以气虚或血虚及气血两虚者效果最佳。以寒湿引起的麻木或瘀血者,效果可。治疗期间必须忌食生冷之物,服药不能间断,不可过劳。否则会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