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初筛技师与血型误判率间关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血型初筛技师与血型误判率间关系探讨

李悦

李悦(十堰市中心血站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总结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4年间十堰市无偿献血者血型初筛误判情况与初筛技师工作年限相关性,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对十堰市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4年间参入血型判定技师总的血型初筛例数及误判例数进行统计分析,以从事血型初筛判定工作5年为界限,回顾性将24名参入血型判定技师分为两组(A组:“<5年组”和B组:“≥5年组”),对两组血型判定总例数及总的错误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列表统计分析。结果参入血型判定共24名技师,总血型判定133564人次,初筛血型错误者140例,总误定率0.10%。A组(9名技师)共对59534名献血者进行血型判定,其误判总例数为113人次,误判率为0.20%;B组(15名技师)共对74030名献血者进行血型判定,其误判总例数为27例,误判率为0.04%,两组间误判率经Fisher,s检验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型初筛误判与工作年限及工作经验有密切相关性,低年资技师较高年资更容易出现误判情况,加强对低年资技师的培训及管理可有效提高低年资技师的工作经验、降低血型误判率,对献血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型误判配血预防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103-02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常规需要进行指血血型鉴定,初步进行血型判定后进行采血,献血结束后用留取的试管血液再到血站内进行严格的定型确认。由于影响血型判定的因素众多,血型初筛错误情况难以完全避免,而文献报道发生率高低不一。现收集十堰(辖五县一市一特区)市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4年间24名技师对133564名无偿献血者血型初筛误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尝试总结血型初筛判断错误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本组资料共133564份,收集时间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所有资料均来源于十堰市中心血站计算机数据库。参入采血及血型判定人员共24名,均为十堰市(五县一市一特区的血站工作人员)血站工作人员,其中女性18名,男性6名,从事采血及血型判定工作年限<5年者9人次,≥5年者15人次。

1.2试剂与仪器单克隆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长春博德生物制品所,批号20101115-2);抗-A1、抗-H血清、抗球蛋白试剂(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批号分别为20110901、20110804、20110105)。人源抗-A、抗-B、抗-AB及ABO血型反定型红细胞(由本室新鲜自制)。STAR2000全自动加样仪、平板离心机、T.S温控孵育振荡仪器(ANTHOS公司奥地利)、Aus.lab血型判读软件(澳斯邦公司),340RT酶标仪、96孔进口U型板(澳斯邦公司),16μm阶梯P3微孔板(日本Olympus公司),AK数字血型仪及判读软件(深圳爱康公司)、KA-2200离心机(日本KUBOTA公司)。

1.3血型鉴定方法

献血前血型初筛采用纸板法,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肉眼判读结果。

复检ABO正定型采用96孔U型微板法,STAR前加样系统分配单克隆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各50ul(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检测前效价稀释至128),献血者稀释后3%红细胞30ul至“U”型微量板,静置5min,配平后置平板离心机1000r/min离心1min,于平板振荡仪100r/min振荡1min,再次静置5min,使用340RT酶标仪、Aus.lab血型判读软件进行结果判读。

复检ABO反定型采用16μm阶梯P3微孔板法,使用STAR2000全自动加样仪将试管标本血浆35μl分配至16μm阶梯P3微孔板孔中,每标本分配三孔,再在各孔中分别加入A、B、O反定型细胞25μl,振荡混匀,静置60min后,由爱康血型仪分析反应图像判读结果。

复检血型与初检血型不符、复检正反定型不符,均留取与试管对应血辫,使用试管法对试管和血辫标本进行ABO血型确认。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列表统计分析。对2008至2011各年度间的血型误判率作x2检验,对不同工作年限(A组和B组)间的总血型误判率作Fisher,s检验,p<0.05或<0.001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08至2011年历年献血总人次及误判统计结果

2008年度总献血人次最少,但血型误判例数及误判率最高;2008至2011年度献血人次逐年增加,但血型误判例数及误判率逐年下降。各年度间差异性比较详见表一。

注:a:2009至2011年分别与2008年比较p<0.05;而2009至2011年间两两配对检验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

2.2血型判定技师各自初筛总人次、误判例数、误判率与工作年限统计结果

不同技师血型误判例数及误判率不尽相同,除外一名高年资技师(10陈XX)的误判率0.13%高于总体平均误判率0.10%外,其它高年资技师的血型初筛误判率均较低(低于平均误判率0.10%);工作年限低的技师(<5年)血型误判率明显高于高年资技师(≥5年)。详细结果见表2。

注:序号(姓名)栏中便于统计分析及相关技师隐私保密性等原因,故采用序号+姓氏+X作为标记。

2.3不同工作年限技师血型判定统计结果

高年资技师血型判定总人次高于低年资技师,但误判率明显低于低年资组;A组与B组间误判率Fisher,s检验分析,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情况详见表3。

3讨论

无偿献血血型初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判率。其误判原因众多,研究已证实人为因素在血型初筛误判中为主要因素[1-5]。非人为因素所致的误判也占一定的比例,但大多数文献仅从整体的误判情况进行查找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本次调查目的在于对进行血型判定的技师作为对象加以分析并尝试找出人为误判的主要原因。

表1结果显示2008至2011年度历年无偿献血的总人次呈逐年快速增加的良好趋势,这与本市大力宣传和公民的觉悟有所提高有关,同时也一定程度的反应了本市市民对血站工作的认可。尽管2008至2011年历年献血总人次增加,血型误判率呈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这与血站逐年加强血型误判率分析总结大会并加强培训管理有较大的关系。2008年度献血人次最少,但血型误判率最高,其主要原因为2008年度部分老员工已退休或退居二线,而新员工居多,加之新员工经验不足或个人粗心大意等因素导致血型误判率高,随着工作时间增加,2009-2011年度的血型误判情况有所好转,2009-2011年分别与2008年比较p<0.05;而2009-2011年间两两配对检验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一定程度上认为新员工短时间内上岗或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出错。2008至2011年历年血型误判率高低不同,但总的血型误判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低于袁小玲[1]、田会琼[2]、王志红[3]的报道,与陈善华[4]等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

表2及表3结果表明不同工作年限的技师血型误判率不同,同是高年资的技师血型误判率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工作年限较低的技师(<5年)血型误判率较高,除1名高年资的的技师误判率较高外,其它的技师的误判率均较低(低于平均的误判率0.10%)。以从事血型判定工作年限五年为界,A组(≥5年)血型判定总人次明显高于B组(<5年),但血型误判总例数及误判率均明显低于后者,经Fisher,s检验分析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表明低年资的技师误判率明显高于高年资的技师,而从学历层次上讲,高年资的技师的学历均低于新员工的学历。此外,统计结果显示同样是高年资技师,但各自的误判率也有较大的差异,说明对于操作熟练的高年资技师而言,工作认真态度也是影响误判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血型误判率的高低与工作年限或工作经验及工作认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王志红等[3]认为:初筛工作时间不长初筛工作量不大的工作人员误判率相对较高,初筛不熟练的技师对血型结果的判定更容易出错,上述与本次调研结果基本吻合。

鉴于低年资技师更容易出现血型误判情况,依据上述各方面因素并结合文献以下措施有助于新员工或低年资技师减少血型误判率:第一,新员工应进行规范且全面的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血型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应有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独立操作;第二,新员工上岗初期应有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技师带教2-4周,熟练且能够辨认常见的误判原因后方可完全独立上岗;第三,由于熟练操作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降低误判率,因此,在单位人员充沛的前提下尽量长期的固定初筛人员的岗位;第四,对血型初筛技术人员建立误判率档案,随时记录误判原因,定时对误判原因进行归纳总结;第五,对误判原因较集中的项目应及时查找原因,若设备或血清试剂等原因,应及时维修或更换有效的血清试剂[1];第六,科内应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以质控的方式间接地督促技师自主学习、及时归纳总结,以减少血型误判。

综上所述,血型初筛误判与工作年限及工作经验有密切相关性,低年资技师较高年资更容易出现误判情况,加强对低年资技师的培训及管理可有效提高低年资技师的工作经验、降低血型误判率,对献血工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袁小玲,熊春梅,杨卫红,等.ABO血型鉴定不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4):350-351.

[2]田会琼.张家界市无偿献血血型初筛错误及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4):348-349.

[3]王志红,陈善华,王欢欢,等.采血车初筛血型错误分析及预防[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0):891-892.

[4]陈善华,王志红,李浩,等.献血者血型初筛报告错误原因浅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3):216.

[5]律梅,朱炳华.血型鉴定错误原因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24(2):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