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鹿邑方言“可”语法现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1

河南鹿邑方言“可”语法现象

杨方圆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可”具有动词,助动词,副词等用法。本文就鹿邑方言词“可”做语气副词和程度副词做了详细阐述,指出它的独特性。

关键词:鹿邑方言;可;语气副词;程度副词

河南省,因为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所以称为河南,简称豫。鹿邑,古称鸣鹿、真源、苦县、谷阳、仙源,位于河南省东部、豫皖交界处。鹿邑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郑曹片,其方言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副词“可”有着丰富的词类和语法意义。

一、河南鹿邑方言“可”的历史演变

《说文可部》:“可,肯也,从口、丂、丂亦声。”本义为当歌以助劳,是“歌”的初文。《汉字源流字典》p104,“可”的演变过程是由本义引申为“肯定、许可”,用作意动表示以为客,适合,后再此基础上引申为尽着,虚化为虚词,是“能够”之意。用作连词表示转折之意,后又做语气副词,表示强调之意,出乎意料、反问、劝导、疑问。最后又做数词,表示“大约”。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可”的用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可1:动词,同意。

可2:动词,适合,符合。

可3:助动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可4:助动词,值得。

可5:副词,可着。

可6:介词,可着。

可7,连词,表转折。

可8:副词,表示强调;用在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疑问。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不仅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还产生了助动词、介词、连词、副词的语法功能。通过对鹿邑方言实例的搜集,我们发现鹿邑方言“可”有着丰富的语法意义,本文是从“可”第8个意义出发来分析,即“可”做程度副词和语气副词时的用法。

二、可”做程度副词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吕叔湘先生提出,“可”做副词时表示强调语气,程度从轻到重,多用于口语。在鹿邑方言中,“可”用于一般陈述句中,表示出乎意料的结果。这时语调要是低声调,具有较强的主观个人色彩。如:

(1)他这人可好嘞。

(2)这个饭可好吃了。

(3)那个狗看着可凶,我都快吓毁了。

上述例子“可”主要修饰形容词,形容词多是评价性的词,表示主体对客体或者某一事物的评价,有着较强的个人感情色彩。

(4)这段时间你表现的可不赖嘞。

(5)今儿天可好了。

(6)你手打得可疼了。

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可构成的短语可以做状语,这时短语可以重叠形成“可~可~”。这种形式的“可~可~”表示的程度意义更为深刻。例如。“可疼可疼”,“可好可好”。

三、“可”做语气副词

在鹿邑方言中,“可”做语气副词时,通常是读升调或者降调,不同的声调表达的意思不同。

“可”读升调时,一般表示疑问语气。举例如下:

(7)你可来了?(你还来不来了?)

(8)你可吃饭了?(你还要不要吃饭?)

“可”读降调时,一般表示盼望的事终于发生了。

(9)你可来嘞。

例(9)语调是降调时,表达的意义是谢天谢地,你终于来了。

“可”放在谓语动词前,表达意思为强调,用作祈使句中,有劝导的意思。

(10)人家都这样帮咱了,咱可得好好谢谢人家啊。

(11)你可别走,我害怕。

(12)你可别忘了。

由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例(10)“可”放在动词前,表示一定要谢谢人家,强调“谢谢”。例(11)和(12)“可”与“别”连用时,强调意味加强。

在鹿邑方言中,“可”还经常与“都”连用,表示对某事的惊异诧异。

(13)天还黑喽嘞,你可都睡了啊。

(14)这客还都没来嘞,这菜可都上齐了呀。

“可...都”还可表示感慨之义。

(15)这才几年没见,你可都老了。

“可”用于陈述句中,也可以表示否定之意。如:

(16)他恁孬,我可搭理他嘞。(意思是我不搭理他。)

(17)那地恁远,我可去嘞。(意思是我不去。)

四、结语

通过对鹿邑方言的实例搜集,我们可以看出,“可”在做程度副词和语气副词的时候,多是表强调、肯定疑问、否定的意思。“可”做程度副词时多与评价类的形容词连用,表示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在做语气的副词的时候,“可”用于陈述句,祈使句,表达否定、疑问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9:334.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04.

[3]王玉丽.鹿邑方言中程度副词“生”的语义研究[J],科教文汇,2007,12.

[4]张雪平.“可”的程度意义及其来源和演变[J],天中学刊,2005,12.

[5]邓凤灵.商水方言语气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