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大连公共交通设施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大连公共交通设施调查分析

王宁侯一烈金志远杨熙舒德宇

大连科技学院辽宁大连116100

摘要:本文以大连市大连海事大学为中心向外扩散小区、线路,进行公共交通设施基本调查,并对老年人的出行目的及其对公共交通设施的满意程度进行问卷调查。整理数据分析老年人出行需求及现有公共交通设施在针对老龄化人口方面的设置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老龄化社会中公共交通设施的改善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老龄化;公共交通设施;交通调查

1.引言

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41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2011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步入老年阶段,各种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主要表现为:感觉、视觉、听觉等功能不断下降,运动机能缓慢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老年人也不满足于困居家庭,交通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生活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公共交通设施却未能跟得上老龄化社会的脚步。优化公共交通设施,使之能有效改善其对老年人的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2.调查方案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大连市698.7万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3.75万人,占20.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2.05万人,占13.2%,分别高于该标准10.6个、6.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本市早于此前便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然而现有的公共交通设施在规划和设置时,并没有针对老龄化人口的发展做出倾斜。考虑到便于老年人出行及针对性的改善交通设施这一问题,进行了针对老年人出行特点、本市现有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的调查问卷,旨在为分析大连市老龄化人口下,公共交通设施的改善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问卷设置是在总结归纳大连市某些公交站点设施的设置情况及各种文字调研资料基础上完成。选择的调查地点为主要为大连市高新园区百合山庄至大连海事大学站沿线地段。调查小组成员前往海事大学至百合山庄沿线地铁站、公交站及某线路公交进行调查问卷发放进行面对面调查。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最终有效问卷为50份。

3.调查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3.1出行目的及时间

通过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老年人主要的出行目的为购买生活用品、接送小孩以及娱乐活动三项,占出行总目的90%以上。出行时间与出行目的密切相关。当老年人以购物和娱乐为出行目的时,选择的时间比较自由,差异性也较为明显。当出行目的为接送小孩时,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有一段重合。

住宅区有相应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时,老年人优先选择周围的超市或市场购买生活用品。但当周围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时不够完善时,老人会选择相对较近且有配套公交线路的地点如大连市熟食品交易中心前往购买生活用品。

3.2出行方式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老年人出行方式大多选择为公交车出行和步行,而普遍认为快捷、舒适、安全并且准点运行的地铁出行却并非第一选择。

经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政策导向:在政策方面,国家对于老年人的公共交通出行,采取了鼓励的政策,在多方面提供了优惠。大连市亦如此,《大连市老年人优待规定》中指出,60—69周岁的老年人乘坐城市公共电、汽车(不含小公共汽车、快轨和旅游专线车),享受所乘线路普通票价的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免费优待。而地铁票价相对较高,且目前只有3号线对老年人做出政策倾斜,但从整体票价来说相比于公交车高很多。

(2)设施角度:大连公交线路大约200条,除去地铁、快轨等,公交车线路接近190条,基本满足大连市民的出行。老年人出行已经从生产型转变为生活型,其退休后时间相对充裕,且出行的距离相对较短,公交站点的设置相对于地铁更加密集且距离较短,可以实现点对点的换乘,各线路公交汽车基本上都设置了老幼病残的特殊座位,这些设施更能满足老年人的出行需求;而轻轨和地铁在换乘和车内设施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设施不足,且老年人的上下行受到较大限制,没有为老年人提供较为便利的条件。因此老年人群的更加青睐于公交出行。

3.3现存问题及对策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老年人目前的出行方式主要采用公交车,因此对公交汽车及其设施进行了不适合老年人出行状况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调查中发现,老年人聚集较多的居民区存在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时,老年人会优先选择住宿区周围的超市或市场购买生活用品;不完善时,老人才会选择相对较近且有配套公交线路的地点前往购买生活用品。因此合理地在有较多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区域增配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公交出行的压力。

(2)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其出行的时间段与城市交通高峰有部分重叠,因此应考虑幼儿园、中小学的布局,减少学生群体及接送群体与城市交通高峰的冲突。

(3)依据问卷分析,现存公交系统中对于老年人的不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站牌的文字过小,老年人必须走到距离站牌很近的位置才能看清站牌上的信息;二是部分公交站台台阶和公交车车门的高度相差过大,对于部分年纪大、身体较差的老人来说上下车相对困难;三是站内防护设施及休息设施欠缺。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在老年人较多的站点适当的扩大显示牌,同时增大显示牌内的字体,选择字体与背景反差较大的颜色书写,使得字体变得清晰可见。根据公交车的车门阶梯高度合理的设置站台高度,便于老年人在站台上下车,同时也是对老年人在站台上下车的一种变相引导。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如防撞防护栏和休息座椅,保证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和便利性。

(4)公交车上的座位、把手及报站功能等尚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车上人员密集,空气状况令人担忧。可以采用多设置适合老年人生理特征的老年专坐,引导乘客爱护公交车内卫生,定期对公交内部进行清理消毒,避免病菌滋生,保持公交车内通风,确保空气流通。

(5)从人文角度引导年轻人上下车时礼让老年人,上车后主动给老年人让座,形成一种尊老爱幼的公交乘坐风气。同时公交司机在驾驶公交车时避免急刹车和转向,公交车也要设计缓冲装置,减轻由于车辆晃动引起的人员晃动。

4.结论

我国的老年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在公交乘坐中遇到的安全隐患和不便问题越来越凸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以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为依据,对大连老年人的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调查了公共交通设施中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对策。然而调查数据不完全,问卷较少也成为本文分析的一个局限性。然而基于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只有在设施上设计更科学,并引导大众工作维护公交环境和营造公交尊老爱幼的氛围,才能为老年人提供一种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工具,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老年人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潘俊强.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N].《人民日报》,2018.5.14(19).

[2]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OL].(201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