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探究空间激发语文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拓展探究空间激发语文兴趣

李晓丽

李晓丽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地拓展教学空间,尝试从文章主题、故事情节、情感、审美、作者不同作品、文体等多角度进行教学拓展,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激发学生语文兴趣。

关键词:拓展;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作者简介:李晓丽,任教于河南省洛阳市东方二中。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纲扣本进行统一模式的教学,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个性空间的展示。语文教学强调知识内涵与生活外延相结合,鼓励学生个性舒展。当然,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正确的结论并不意味着就是“标准”结论,不能让“标准”的结论,束缚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究。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探究空间,激发学生语文兴趣,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一、就文章主题进行拓展

这个主题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思想,它是几篇课文的切合点、触发点、共振点。这个主题或文眼是文本的核心内容、是文本的情感密码、是文本的灵魂。让学生围绕主题选择最感兴趣,最有用的文章内容读,在读中质疑、释疑、探究、感悟,变原来一篇课文讲几课时为一课时讲几篇课文,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整体感悟、探究力,形成一个教学板块,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

对主题的拓展,还可以有许多形式。如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就土地情结,可以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分设几个研究小组:土地现状调研组,负责了解土地资源状况,调查土地荒漠化现象、水土流失问题;土地情结研讨组,负责收集研究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土地文化研究组,负责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理性的思考总结土地文化现象。同学们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整合编撰。这样,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增长了智慧,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同学们思维创新、观念创新的能力。

二、从故事情节进行拓展

这种训练主要以小说为对象,因为小说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学生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孔乙己》一文:最后作者用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结,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去“结案”呢?于是,让学生想象。许多学生就结合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断定孔乙己是必死无疑——饥寒过度,暴尸野外。而有部分学生却认为无巧不成书,结尾可能给人惊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难之际,来了个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读书,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风,最终取得功名,且回到当地(鲁镇)任父母官。这种“续编”活动,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理想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从情感角度拓展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体现或者映射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如果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去感受作者的感悟,那对主题的认同感会更强烈。如学习《孤独之旅》一文,可以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成长的感悟”。学生对成长的不同诠释,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情感的把握以及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下面是一些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1:“我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的力量:杜小康最终由恐惧孤独走向坚强,说明人能够克服困难,并且使自己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一次,我骑车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我骑车到半路,突然电闪雷鸣,下起雨来。我的自行车又突然不转轴了,恐惧,孤独涌上心头。我在风雨中挣扎,雨水、汗水、泪水汇集在一起,但我没有放弃,一直推着车子向前。有了这次经历,我变得坚强了。”学生2:“我认为这篇小说启示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战胜自我。自然环境的陌生与恶劣都是事物的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人态度。战胜了胆小、恐惧、懒惰、粗心,你就可以慢慢地战胜一切。那次,爸爸、妈妈去南方考察,我一个人在家待了半个月。这半个月,我战胜了恐惧、孤单,感到长大了很多。”

在感同身受中学会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拥有一份自豪感和成长感。读者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实际上也是在接受情商教育,使学生的成长之路更加富有意义。

四、从审美角度拓展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例如,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可以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联系到现代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联系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表达了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感悟。再如,学《爱莲说》,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内容。从阅读中学会审美,可以使思想变得活跃。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五、从作者不同作品角度拓展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窥一斑并不等于知全豹。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孔乙己》,文中将一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饱受凌辱、迂腐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同时向学生介绍阿Q、祥林嫂、华老栓、范爱农、藤野先生等人物形象,激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探知兴趣。

另外,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之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封住尘香花已尽》时,可结合她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词人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六、从文体角度拓展

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风格。拿说明文为例,笔者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事理说明文——《大雁归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然后教师点拨。而后选取另一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彼此的异同。经过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明白了:“说明文有两大类:一类是介绍事物的特点,叫事物说明文;一类是在说明特点的同时,也蕴涵着一个道理,叫事理说明文。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时还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说明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处理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教师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真正体验到了语文课堂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朱绍禹.阅读教学的理念[J].中学语文,2005(1).

[2]蔡伟.走向阅读教学的理想形态[J].语文建设,2005(3).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东方二中

邮政编码:471000

ExpandingExploringSpaceandMotivatingChineseInterest

LIXiaoli

Abstract:Inreadingteaching,teachersshouldconsciouslyexpandteachingspaceandattempttoimplementteachingextensionfromarticletheme,storyplot,sentiment,aesthetics,differentworksoftheauthorandwritingstyles,andsupplyenlightenmentandinstructiononlearningmethodsandapproachesforstudents,soastomakestudentscreativelyunderstandandutilizingtextbooks,thsutomotivatestudents’Chineseinterest.

Keywords:extension;readingteaching;practiceand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