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袁媛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培养21世纪新人才的关键,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呢?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转化过程中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就有着创造性思维的因素。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独立性,它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与其他人不同,要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的首创性、科学性,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上。当然,独立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讲,需要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如何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呢?1、激发质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讲,鼓励是多多益善的,有了鼓励,才会增强他们的自信,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质疑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的去学习。而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首先要改变观念,改变学生“我不懂,老师会讲”的观念,改变教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打乱教学时间、教学计划的观念。实际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2、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宽松的环境是培养独立性思维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要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积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判断,并不断鼓励他们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教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3、指导质疑方法,提高质疑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逐步提高质疑水平。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正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中心内容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学生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用词确切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如在赏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首诗时,学生就提出疑问:老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中的“生”字,为什么不写成“升呢”?这正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思维。

4、积极引导学生,解决质疑问题。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教学中,在启发了学生提问之后,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教师还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予以充分肯定,对于不够好的问题,也不必否定并责备。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又脱离现实跨越时空的思维,它是结合以往的知识,形成新的形象,把头脑中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性思维顺利开展。通过想象,学生可以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这个空间想到另一个空间,使狭小扩大,使简单复杂……想象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具有重要的作用。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认识事物需要观察,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智能。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教师在平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将这些事物与课文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教学活动的背后还有一个广阔而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把语文教学变成一种富有生气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与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阅读。在阅读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地教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让学生借助教材进行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想象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教师设计让学生当一回法官,想一想社会稳定的根源是什么?法律判案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法官?再对比看一看,贾雨村如何判案?为什么案子变成了不明不白的“葫芦案”,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是非观的法制教育。

(2)作文。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变。”其次可以通过编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思维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交流,或以开辩论会、演讲、办报等形式来锻炼学生。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教学运用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都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是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无可否认,思维定势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二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我们已知道,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没有从多角度去分析,思维常常受习惯的约束。因此,我们应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如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同一个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就要从根本改变循规蹈矩者为最优的观念,要引导学生敢持歧见,大胆地标新立异,增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培养他们敢于怀疑一切的、敢于挑战一切的无畏精神,以此来支撑他们独特的人格,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此来迎接未来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又一个的残酷而有意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