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伤员快速搜寻与救护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火线伤员快速搜寻与救护研究

毛放华1刘俊华1童新善2通讯作者

毛放华1刘俊华1童新善2通讯作者

(1.江西省军区南昌第二干休所门诊部;江西南昌330002;3.73123部队卫生连;福建福清350303)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新体制下火线伤员搜寻救护的思路、方法与手段,闸述了卫生人员做好火线伤员搜寻救护必须树立“生命第一”的理念、有较强的军事技能、熟练搜寻救护伤员的专业技术、具备很强的组织指挥与协调能力,对指导战场伤员搜寻与救护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强。

【关键词】火线伤员;救护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4-0248-02

1火线伤员搜寻救护基本程序

做好火线伤员与救护所之间的衔接救护,是保证伤员救护无缝对接的重环节,是落实“爱兵、爱伤、生命第一”[1]的具体手段,是救护所机动组的主要任务。程序是:受领任务、组织准备、图上作业、按图行进、伤员搜寻、快速检伤、快速处置、报告请示、迅速后送。基本要求是:组长会指挥机动组人员的行动,会使用北斗电台、会熟练使用军用地图,会按军用地图行前,会战术计算,具备火线抢救伤员的组织能力,会判断伤情,有很强的战场救护技能,会合理安排救护顺序、组织伤员安全后送等。

2火线伤员搜寻救护基本技能

实施对火线伤员的搜寻与救护,应优先保护自己,快速将伤员脱离危险区,对伤员实施有效救治。

2.1伤员搜寻。火线卫生人员在寻找伤员时,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是目视寻找。这是白天寻找伤员主要方法。通过双眼观察枪、炮声的位置,战斗员冲击出发地点,前进路线,尤其是战斗员发生不正常的行走与倒下,伤员发出的呻吟声,现场指挥员发出的伤员位置,战斗员发出的寻找信号等。二是夜视仪寻找。这是夜间寻找伤员的主要手段。通过夜视器,依靠目标(伤员)自身的红外辐射形成的“热图像”,对伤员实施寻找。三是定位寻找。利用伤员定位器定位寻找,也可以利用上级发送的定位点寻找伤员。

2.2伤员检伤。一看。用双眼迅速观察伤员全身状况、面部表情、皮肤色泽、渗血程度。二问。用简单的语言询问伤员受伤部位、现感觉如何、最难受是什么等。三查。一查呼吸道,二查瞳孔。四摸。感知四肢体表温度、湿度,通过手触及伤部初步了解伤情。检查先后顺序为:出血部位—呼吸道—伤部—颈部—头颅—胸部—腹部—会阴部—四肢。五闻。通过闻伤员身上的味道,可以简要评估伤员损伤种类及伴随症状。

2.3伤情评估。采用ABCD法,方法简单、快速易记。A(Asphyxia),判断伤员有无呼吸困难;B(Bleeding),判断伤员有无大出血或休克;C(Coma),判断伤员有无昏迷;D(Dying)判断伤员有无心跳。ABCD任何二项出现明显异常,即快速评估为危重伤员;ABCD任何一项出现明显异常,评估为重伤员;ABC三项(D除外)只有一项异常但不严重,可评估为中度伤;如四项全部保持正常,评估为轻伤员。

2.4止血选择。有报道[2]美军976例中888例(91.0%)死于致命性出血,7.9%死于窒息,因此处理出血为战伤救治的第一位。美军重点关注“不可通过压迫止血部位”的出血控制[3],因此在选择止血方法时,首先选择用直接止血,原则上尽可能少选择止血带压迫止血法。一是喷凝血胶止血,对无明显大血管损伤的较大创面出血,实施喷凝血胶止血。二是止血钳止血,对明显的动脉、静脉出血,先用止血钳止血、随后给予结扎止血。三是缝扎止血,对胸壁伤口实施缝扎止血。四是对腹部伤口出血,尤其是腹腔内脏出血应进行填塞止血,后包扎伤口。五是对不易查看到的四肢伤出血,实施加压包扎止血;对四肢离断出血,在其它止血方法未果的情况下选择止血带压迫止血。

2.5止痛有效。科学止痛、方法讲究,在选择止痛药物时,选择使用方便、止痛作用强、毒副作用小的药物,选用口含、口服、肌肉注射三种方法。一是口含止痛剂,如美军的“棒棒糖”止痛,止痛剂主要成分是芬太尼,它比传统的注射吗啡止痛的方式见效更快,使用起来更便捷,可更加精确地控制止痛剂的用量。二是口服止痛药,对清醒的、消化道无损伤的体表伤伤员,给予一次口服吗啡片10mg。三是肌肉注射止痛药,对头颈、胸腹部伤、四肢离断伤伤员,给予一次性皮下注射吗啡针10mg、或肌注芬太尼50mg。

2.6保护伤口。发现伤员伤口时应迅速给予保护,选择合适的敷料包扎处理。海水浸泡伤口,用防水敷料覆盖包扎;四肢伤口,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脑膨出、肠脱出伤口,先用无菌敷料覆盖、再用支架保护、最后用敷料包扎;染毒伤口,清水冲洗、敷料覆盖包扎原则上能用健部不用器材,能用简单方法不用复杂方法。伤肢固定,一是将伤肢固定在对侧健肢或胸腹壁上,防止在搬运及输送过程中再次伤害。二是利用配发器材及就便器材将伤肢固定的方法。

2.7后送体位。伤员后送时,体位选择很重要,合适的体位能保住伤员的生命,不合适的体位会增加伤员的危险性以及危及生命。颅脑伤员:半俯卧位或侧卧位;颌面、颈部伤员:侧卧位或半俯卧位;脊柱伤员:原有体位或伸直位、水平位;腹部伤员:仰卧位、下肢屈曲;昏迷伤员:平卧位,垫高背部,头稍后仰;呼吸困难伤员:坐位。

2.8保暖防暑。保暖方法,谨记避风去湿保暖。一是将伤员撤离至隐蔽、可避风的地方;二是协助伤员脱去湿润的衣服;三是将伤员放入军用睡袋里,或用毛毯、雨衣等可使用的物品覆盖。防暑方法,熟记一躲二卸三服药。一是将伤员撤离至隐蔽、通风、有遮蔽物的地方;二是迅速将伤员装备卸除,解开伤员衣服;三是口服防暑药品,如霍香正气胶囊或水。有条件时采用额部外贴退热片及颈部放置冰袋。

3火线伤员搜寻救护组织与实施

3.1快速组织准备。机动组组长受领搜寻救护伤员任务后,充分了解火线救护力量编程、需要搜寻伤员数量与种类、救护联系手段信号、出发点与伤员的距离、救护行进道路与后送路线,在军用地图上做好标示,标好行进方位角与计算距离,检查救护器材携带数质量,个人着防弹背心、戴钢盔与防毒面具,着作战鞋,持对讲机及北斗电台,带红十字袖标;保持与救护所联络畅通,及时接收指挥员口令,检查急救器材、药品及车辆准备情况等。

3.2快速搜寻伤员。出击前,应首先在地图上做好行进路线图、途中的重要地形地物、行进距离,尤其熟记道路转向时的标示物及位置,车辆行进时控制车速,以路况适宜而行;到达任务区后,组长带领卫生员迅速下车搜寻伤员,驾驶员打开车门,手提担架紧随组长。利用目视、呼唤最简单的方法搜寻伤员,夜间利用夜视仪、北斗定位及伤员自身发光标示寻找伤员及伤员隐蔽位置、伤员临时集中点等。注意要充分利用好地形地物保护自己,快速接近伤员。

3.3伤员快速脱离。将伤员撤离受伤地点是救护的第一步,也是避免二次受伤,以及保护救护人员的必须步骤,把“抢”字放在首位,依据充分可用的地形地物采取灵活的伤员主动撤离、单人徒手撤离、拖拽协助撤离,在搬运伤员的时候也要取好体位,比如“伤员右侧小腿中段被弹片炸伤,应该取侧卧位伤侧朝上”进行搬运。对伤员实施撤离隐蔽,原则就近、简单、快速。

3.4快速检伤评估。把救命放在第一位、保命放在第二位,采用看、问、闻、摸、查检伤等方法,对伤员进行检伤评估。在不解开伤员绷带的情况下检伤,通过手触及伤部初部了解伤情。主张采用ABCD法快速检伤,夜间利用夜视仪、可变光手电对伤员快速检伤,也可用START法检伤法,分别检出轻伤员、中度伤员、重伤员、危重伤员。

3.5现场紧急救护。一是救护先近后远,从最近的伤员开始,依次向前推进救护。二是轻伤员能自救的由伤员实施自救,轻伤员不能自救的、中度伤、重度伤员由卫生员展开救护,危重伤员延后救护。三是明确救护先后顺序,止血、通气、止痛、保护伤口(包扎)、固定。四是首次救护时使用伤员携带的救护器材,不足时由救护员携带的器材员补充。五是摆好伤员体位。六是伤标填写(伤员信息扫描或填写伤票),将伤标放置在伤员的上衣口袋里。

3.6快速请示报告。在检伤过程或结束同时,迅速将伤员数量、伤情种类、伤势情况、需要上级协调事宜、建议事项报告救护所或上级卫勤机构,尤其是重伤员需要后送的工具要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积极处置伤员,利用担架进行采用留置针输液输,交代救护员或轻伤员观察其他伤员内容及注意事项,填写好输液时间、种类、数量等,填写完毕后及时将伤员信息发送给上级救护所。

3.7伤员安全后送。伤员后送时应遵守重伤紧急处置、中度伤优先处置、轻伤常规处置、危重伤期待处置的原则,把中度伤员、重伤员迅速安排后送。在后送的过程中,首先要摆好伤员后送体位,保证伤员在后送过程中不发生窒息等情况;其次要稳妥固定,防止伤员发生二次伤害;第三要严密观察伤情,伤员头部朝后面部朝前面的担架员,以利于在搬运过程中观察伤情变化;第四要注意防寒保暖,做到不因寒暑导致伤员伤情加重等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孙波,孙国琳,美军卫生连卫建设情况介绍及思考[J],人民军医,2017,60(10):966-968

[2]杨雪峰,赵达明,殷宏刚,美军战伤死亡数据分析对加强战伤救治训练的启示[J],人民军医,2016,59(10):1004-1005

[3]李丽娟,舒东,刁天喜等,美军战伤救治经验总结与改革方向启示[J],人民军医,2016,59(11):1126-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