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文专业《西方文学》课程之《荷马史诗》的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1

高校中文专业《西方文学》课程之《荷马史诗》的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戴红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当代高校,要努力打造高效而理想的课堂,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以课程《西方文学》中关于《荷马史诗》的教学内容为例,呈现了关于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该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中文专业;西方文学;《史诗》;高效

《西方文学》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打造高效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以《荷马史诗》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探讨高校教师创建理想课堂的方法和途径。

一、学情分析

《西方文学》的课堂学习成员由中文专业的学生构成,学生对人文学科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对不同的文学现象能结合已有的文学知识做出探讨。比如在本次课堂中关于文学经典《荷马史诗》与影片改编的关系,课堂讨论会涉及文化考古、建筑、艺术呈现等方面,中文专业的学生能发挥学科背景的优势,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但同时,学生对西方文学的了解不够全面而深入,容易形成固化的思维,这成为教师在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中需要克服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识记:了解“史诗”的涵义,能从民族文明经典史诗的角度理解中西方史诗的差异;掌握《荷马史诗》的成书背景。

2.理解:理解《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内容;从崇高的主题、立体的英雄形象、精妙的裁剪布局等三个方面深入掌握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技能目标

1.应用:结合马克思对《荷马史诗》的评价,对《荷马史诗》的崇高主题及创作特色能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

2.评价:课外观看改编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影片《特洛伊》,思考经典作品如何在现代进行重塑的问题;比较中西方重塑经典的现代影片,对经典如何重塑做出反思。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次课堂的课前慕课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有无史诗”的话题,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有自己不同的史诗文学传统。既促使学生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理解中西史诗的异同,也加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2.反复阅读、朗读《荷马史诗》,体会史诗的韵文行文特点。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堂的主体应为学生,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一)课前学习检测

课前让学生通过教学段视频的学习,了解“史诗”的涵义,并对“中国有无史诗”的话题开展课前线上讨论。课堂开始,请学生将课前学习的成果做简单的展示。既检查了学生的课前学习状况,也让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

1.1分钟口头陈述: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学生经过思考,用1分钟时间陈述自己的观点。

2.旋转式木马头脑风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外观看的影片《特洛伊》,谈谈影片改编的得与失,该环节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对学生参与讨论的环节进行设计:首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把观点写在纸上,这一环节时间为2分钟。接着,小组之间交换答题纸,每一组在前一组答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答题内容,时间为3分钟。最后,每个小组拿回自己的答题纸,经过综合比较,将最后的答案整理成文,时间为2分钟。

四、“课堂思政”与知识教育有机融合

发掘《西方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本次课堂导入部分,设计让学生思考“中国有无史诗”的环节。这一环节不仅能引导学生开展中西史诗的比较研究,还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民族经典史诗的内涵,激发学生对以《诗经》为代表的我国经典史诗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课程知识的传授与美育功能相结合。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西方文学经典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采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和欣赏原著改编的影片相结合的方法,将文本学习视听化,激发学生阅读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美的追求。

五、教学反思

作为高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围绕课程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引导方面存在不足。《荷马史诗》的内容及艺术价值是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师要结合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深度解读,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将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另外,《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是一出关于“战争”的史诗。教师在课外让学生完成观看现代影片《特洛伊》的任务。课堂上,除了引导学生对战争史诗《伊利亚特》和当代的影片改编进行比较研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中外文学经典在现代影视作品中的呈现问题,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

通过设计高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西方文学》这门课程将力求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作者简介】戴红红,女,浙江绍兴人,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17年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ZX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