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文中华

教学,不仅仅只是一项单纯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更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在碰撞中,是知识的接轨,更是师生人格的升华,所以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是这门艺术之苑中的一棵奇芭。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远离了政治色彩和说教色彩,而是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一、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书的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老师在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时,自己只要被感情所感,然后再去感染学生,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的舐犊之情,曹操东临竭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缕悠悠的思乡之情,再加上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与此同时,老师更要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阅读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的。

二、要想教好阅读课,老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加深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

事实上,教师要想灵活地驾驭课堂,只会按步就搬地讲解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储备,其内容要涵盖古今中外,因为这是拓宽学生文学视野的前提。其次,教师要具备广博的人文思想积淀,这是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关键。穿越古今中外的文学长廊,体裁各异的文学作品可谓浩淼如烟,而其思想内核却不外乎这样几种:温暖亲情,呼唤友情,讴歌爱情,亲近自然,渴求和平,感悟人生,体验生活,呵护心灵,凝炼品质,捕捉思绪,保护环境等等。教师如果积累了厚重的文学思想意蕴,那么无论讲解任何一篇课文,便会游刃有余地抓住它的钢骨。再次,教师要通晓各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如历代文学大家在作品中常用的对比、反衬、侧面烘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细节描摹、托物言志、以动写静等技巧,这是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与写作时最基本的工具,记得讲授沈从文先生的《端午节》这篇课文时,便涉及到了侧面烘托龙舟竞渡这一盛事,但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更无法感受“侧面烘托”的文学感染力,我于是随机举了一个例子:中央电视台直播春节晚会,我们观看赵本山的小品正极尽酣畅时,摄影师突然把电视画面切入到观众席上,霎时,观众有捧腹大笑的,有前仰后合的,有低头抹泪的,此时,你即使不看小品,也能感受到赵本山演技的精纯了,这便是侧面烘托,可见,用别人的言行举止来间接反映所写对象,往往比直观刻画更具有艺术穿透力!学生欣然理解并快乐地接受了,随着对各种写作技巧的理解掌握,他们阅读与写作都得到了提升。

三、阅读教学还需要老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情商,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的自由之中,活在诗歌和艺术的边缘,活在有尊严的挚爱的生活之中,定然会活得更舒服些。”故而,语文教学要营造一方生命情感氛围,让学生舒畅而积极地走进生活,这便会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它会让师生共同走进心灵的对话,人格的相遇,精神的升华的境界中,从而为那些浮躁、偏执、缺少人文情商的学生嵌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我曾在课堂上讲授一篇微型小说黄纱巾》。故事很感人:一个小姑娘喜欢上一条美丽的黄纱巾,但为了不给经济拮据的父母雪上加霜,她再渴望也没有向家人启齿,而黄纱巾的主人为了圆小姑娘的梦,则贴上了“永不出售”的标签。为了激发学生的情商,我引邻他们以黄纱巾为叙事主角创作了一首赏析诗:守侯,守侯,/一条美丽的黄纱巾/飘展在吐露晨曦的清秋/天边的朝霞映红了她亮丽的脸庞却挥洒不去她心底的哀愁/露珠正悄然遁逝碗牵梦萦的女孩啊却未在此有短暂的停留停留,停留一条美丽的黄纱巾/斜倚在寂寞的午后空中的骄阳已袭上了丝丝倦意/风中的她啊,却涌上了浓浓的思优望穿秋水啊碗牵梦萦的女孩/却未在此有片刻的回哞徊眸,回眸/一条美丽的黄纱巾垂悬于空廖的晚秋/星星就要伴着云儿憨睡/丽的女孩是否也爬上了床头再回首,再回首/女孩那温馨的笑意正溢在不远的身后/风吹过来/飘动了那条黄纱巾/诱得月亮洒下一地的温柔……当我朗颂到最后一句话,竟惊奇地发现,学生那浅浅的笑意中闪烁着纯净而动人的光彩。

而今,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语文中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一年级的试卷中,便出现了浅显的阅读理解,随着初中的凝炼,高中的深化,可以看出当今教育家,学者对学生阅读教学的重视。确实,它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