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生态建筑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探讨生态建筑设计

仁青扎西

青海致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生态建筑已成为当今建筑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发展生态建筑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阐述了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问题,对策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及水平的日益提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生态建筑设计已成为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的一个新的理念,并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和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将成为本世纪建筑设计的主流。

1.生态建筑设计的内涵

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史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种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索,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2.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2.1强调整体性设计

建筑设计应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

2.2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盲从

绿色生态建筑应该着重强调的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盲从。我国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设计者喜欢照搬西方的现成设计,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殊不知,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建筑模式很不相同。其次,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也应该讲究地域性特点。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

2.3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是供给人们居住的,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对于建筑的主观感受,不仅要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还要为使用者提供舒适方便、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们对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提高生态建筑的设计水平,拓展建筑业新的发展空间。

3.我国目前生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缺乏对生态建筑概念的全面把握

生态建筑概念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利用建筑学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建筑进行设计,使理论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在使人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坚持着节能、节水、节电、减少污染、延长建筑物的寿命、保护生态环境等原则。但是有些人片面的认为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简单结合的起来,忽略了它的核心内容,这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造成一定的障碍。

3.2欠缺生态建筑的具体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3.3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4.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4.1选择生态环保的绿色建材

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模式要求要选择具有优异环境协调性的建筑材料,包括:(1)承重材料与填充材料,如生态水泥、生态高性能混凝土、钢材和木材(包括木材、纸张、竹)等;(2)保温材料,包括透明绝热材料、外墙保温涂料等墙体保温材料、自控光热屋面板与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自控光热屋顶保温材料等;(3)建筑围护材料——玻璃,如热反射玻璃、吸热中空玻璃、硅气凝胶特种玻璃、安全玻璃、自洁净玻璃、光电玻璃和自动调光玻璃等;(4)对人的健康损害较少的非有机溶剂型涂料,生态卫生陶瓷等生态建筑材料。

4.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生态建筑要求必须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近几年,由于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再加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从而使得土地资源逐渐减少,想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空间体系,例如:建立巨构城市体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地上资源,而且也可以有效利用地下空间,从而建立一个包含空中、地上、地下相结合的体系。

4.3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理念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当积极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应用到生态建筑的建设当中,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完善生态建筑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筑的科技含量,使生态建筑的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同时进一步降低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减少生态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的提高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4.4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建筑的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因而,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缩减无谓的土地占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料进行建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影响,达到生态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总结:

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建筑设计师应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丰富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开拓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可以预见,生态建筑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建筑设计师理应将生态原则整合融汇到建筑创作中,在实践中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学习国外的经验,以适合自己国情的方式克服环境危机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创造出真正可持续的建筑。

参考文献:

[1]胡永东.对生态建筑的认识及设计要点[J].工程与建设,2006,(2).

[2]郭大坤.浅析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

[3]周彦明;谢丽娜.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民营科技[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