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沈阳城市广场的历史发展——以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内城市广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近代沈阳城市广场的历史发展——以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内城市广场为例

王笑来

(重庆市设计院重庆400015)

摘要:19世纪末,伴随着外来殖民者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沈阳建立了满铁附属地。在外来城市发展的思想冲击下,相继建设了多个不同形态、功能的城市广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位于各个城市区段的广场都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中山广场因其浓重的历史氛围与丰富的文物资源成为重要的城市历史文化地标广场;沈阳站前广场依托沈阳站的发展而逐步承载了更多的交通方式与门户功能;民主广场由于历史文化的流失与自身的单一功能而逐渐没落;而新华广场则由于城市车行交通与人行交通的矛盾,导致其最终无法承载城市所需的职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本文通过对四个城市广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城市发展中广场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城市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变,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从而令广场城市中发挥新的职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沈阳;满铁附属地;城市广场;发展

1.历史背景

1.1近代沈阳发展

沈阳有着2300年的城市建设史,素有“一代发祥地,两代地王都”之称。1896年与1898年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了沈阳通往外界的贸易大门;1906年,晚清的正确代表盛京将军在沈阳划定了专用的对外贸易用地,沈阳自此成为了东北内陆最早自行开埠的城市。沈阳的近代城市发展史是受到多种文化冲击,多类政治体制的管控,才形成了沈阳近代的城市发展史。

1.2沈阳满铁附属地

1905年俄国战败后,日本接管了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其附属用地,并正式更名为“满铁附属地”,从而进一步推进了沈阳对外贸易的通道发展。而满铁附属地时期沈阳从城市性质到发展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殖民化的沈阳以贸易交通为核心发展造成了城市发展的整体不均衡;但另一方面,市政设施的完善以及公园广场的建设为城市提供了发展的活力。满铁附属地的建设使沈阳的近代发展史具备了两面性。

1.3满铁附属地近代广场

殖民时期的城市广场由于多个政权的统治,在不同时期建造了多个城市广场;本文共涉及满铁附属地时期四座大型城市广场,分别为中山广场、沈阳站前广场、民主广场以及新华广场,通过对它们在沈阳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形态、性质以及周边环境等一系列的演变进行研究,探讨沈阳城市广场的发展进程。

2.广场发展

2.1广场发展历程

由于俄国、日本殖民统治的介入,沈阳的整体城市布局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当时先进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涌入也在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中,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肌理。满铁附属地时期的四个城市广场应运而生,其承载的功能各不相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都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2.2中山广场

中山广场始建于1913年,原名为中央广场,是作为日本统治时期的交通性广场与金融贸易疏散中心而建。其后1919年更名为浪速广场;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更名为中山广场;沈阳解放后仍沿用此名;文革时期更名为红旗广场;最终于1981年恢复名字中山广场沿用至今。

从1910年至1945年先后建起了欧式、日式建筑共8座,并且沿中山路两旁也建有各类欧式建筑,广场周边环境由多元文化的建筑形式组成,其周围建筑群旧址作为主要的建筑文化遗产经过保护与改造后继续投入使用。1997年周边建筑旧址被列入市级保护文物;2007年中山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群被定为省级保护文物;2013年中山广场的周边建筑群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保护文物。现今中山广场不仅仅作为城市广场,更是作为沈阳的一张核心历史文化名片。

中山广场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见证了沈阳百年的历史发展,其广场的命名、中心的纪念性构筑物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权的更替而不断改建。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逐渐从一座以金融、交通功能为主的广场,演变为现今以历史文化、城市地标、市民活动等功能为核心的城市综合性广场,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3沈阳站前广场

沈阳站前广场始建于1898年,最初由俄国所建的小型砖房驿站的配套用地,站前环境荒凉;而后1904年,满铁附属地时期日本占领此地并进行火车站的扩建,而后正式更名为“奉天驿”;因其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地位,聚集大量人流,站前广场规模逐步扩大。1945年奉天驿正式更名为沈阳南站,而后1950年正式更名为沈阳站投入运营,成为现代沈阳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沈阳站前广场的发展依托于沈阳站的整体发展,从最初的小型平房驿站的预留荒地,进而变为殖民时期的贸易交通枢纽,后又因城市发展需要扩建广场,开发地下空间与轨道交通,形成多种交通的枢纽,最终成为城市重要的出入口广场。

沈阳站前广场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少至多的过程。一方面,从简单的城市交通驿站转变为现今的轨道交通、车型交通、人行交通与铁路交通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广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带来的交通形式多样化;另一方面,沈阳站前广场本身由单一的交通枢纽功能转化为现今的集商业、交通、娱乐、办公等多样功能的综合型城市广场,也是随着人们生活的需求带来了功能的丰富性。

2.4民主广场

民主广场始建于1922年,初命名为平安广场。其位于沈阳站辐射出的两条主要道路的重要节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该地为军事用地。1935年在广场东侧修建“平安座”。国民党时期称“中正广场”。解放后更名为“民主广场”。后因修建太原街地下商业街重新进行改造,作为主要道路的环岛使用。

民主广场的发展主要依托于以沈阳站为核心的放射性路网的交通,一方面,其现今由于交通环岛功能过强,周边交通流量过大,又因其规模较小,市民不便生活使用,使得广场仅仅作为一座环岛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发展的不同步,导致周边建筑杂乱,风貌不协调,严重影响整体城市广场风貌,历史文化氛围淡薄。

民主广场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广场规模过小、功能的单一与周边风貌的不协调,使得民主广场逐渐衰落,仅剩其交通功能供市民使用,在城市的发展浪潮中逐渐被人们遗忘。

2.5新华广场

新华广场始建于20世纪初满铁附属地时期,位于新华街、南八马路与南京街的交汇处,作为重要的交通性广场发挥其作用。后于20世纪末,,其成为了市民晚间娱乐活动广场,茶余饭后的休憩、小型商贩的聚集以及文娱活动举办,都成为了曾经沈阳夜间市民们丰富生活的靓丽风景。但由于其连接的主干道不断拓宽,城市发展中的交通压力逐渐增大,为缓解压力,1992年在新华广场上方建设了新华高架桥,但问题未能得到缓解,最终新华广场被拆除。

新华广场虽被拆除,但其仍旧作为重要的市民生活记忆留存在老沈阳人的心中。广场的拆除也未能缓解此处的交通压力,至今此处交通压力依然无法缓解,仅靠双向立交无法承载过量的交通压力,致使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3总结

近代沈阳城市广场的发展便如沈阳的近代城市发展一般具备着两面性。一方面,一些广场的功能多样与质量提升为城市与它们本身带来了不错的机遇;可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为一些广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与压力。在城市发展中,应明确各个城市广场的定位,阶段性长期地来制定规划,才可以使城市广场更好的发挥其职能。

参考文献:

[1]《基于都市旅游视角的沈阳中山广场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研究》,应东雷

[2]《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胥琳

[3]《沈阳近代建筑概说》,许峥

[4]《中国近代火车站之沈阳东站研究》,薛林平

[5]《多元文化机制影响下的近代沈阳空间结构》,姚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