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总胆汁酸的临床检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血清总胆汁酸的临床检验

李秀芹1高辉1李青1黄修镇1崔海龙2

李秀芹1高辉1李青1黄修镇1崔海龙2(1黑龙江省鸡西市传染病医院158100;2黑龙江省鸡西市妇幼保健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1-0209-02

【摘要】目的讨论血清总胆汁酸检验。方法通过层析法、免疫法和酶法等检验患者血清。结论由于胆汁酸在肝内合成、分泌、摄取、加工转化,所以当肝细胞损伤或胆管阻塞时都会引起胆汁酸代谢障碍,首先表现出的是患者血清胆汁酸增高,因此血清总胆汁酸检验对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检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清总胆汁酸检验

胆汁酸(totalbileaeide,TBA)是胆汁中存在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胆汁酸按其在体内来源的不同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经羟化、还原、侧链氧化合成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及鹅脱氧胆酸),而后在肠管内经肠菌中酶作用形成次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及熊去氧胆酸等)。胆汁酸主要以结合型形式从肝分泌入胆汁。结合型,即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而成的结合胆汁酸。较大量存在的结合胆汁酸有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牛磺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及牛磺脱氧胆酸等。无论游离的或结合型胆汁酸,其分子内部都是既含有亲水基因(羟基、羧基、磺酰基),又含有疏水基团(甲基及烃核),故胆汁酸的立体构型具有亲水和疏水两个侧面,因而使胆汁酸表现出很强的界面活性,它能降低脂、水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促进脂类形成混合微团,这对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都起到重要作用。由于胆汁酸在肝内合成、分泌、摄取、加工转化,所以当肝细胞损伤或胆管阻塞时都会引起胆汁酸代谢障碍,首先表现出的是患者血清胆汁酸增高。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有层析法、免疫法和酶法等,酶法中又可分酶荧光法、酶比色法和酶循环法。其中酶比色法可用手工操作,亦可用自动分析,应用较广。近年发展的酶循环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值得推广应用。下面将酶循环法和酶比色法原理及临床意义汇报如下。

1酶循环法

1.1原理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内,酶循环产生的硫代-NADH与样品中胆汁酸浓度呈正比,与标准液比较,可计算出样品中胆汁酸含量。

1.2试剂

1.2.1试剂I:2mmol/LThio-NAD,20mmol/LGood′s缓冲液(pH4.0)。

1.2.2试剂II:15kU/30α-HSD,3mmol/LNADH,200mmol/LGood′s缓冲液(pH9.3)。

1.2.3校准液:同比色法。

1.3方法自动分析参数设定:反应类型,速率法;反应温度,37℃;波长,405nm(主)/660nm(次);血清,3μl;试剂I200μl;3~5分钟后加试剂50μl,延迟时间1分钟,读数时间4分钟。

1.4计算TBA(μmol/L)=△A测定/△A标准×标准液浓度

1.5参考值空腹血清TBA浓度为(3.71±2.98)pumol/L,范围为(0~9.67)μmol/L,>10.00μmol/L为增高。

1.6临床意义

1.6.1测定血清中胆汁酸可提供肝胆系统是否正常,肝、胆疾病时周围血循环中的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急性肝炎早期和肝外阻塞性黄疸时可增至正常值的100倍以上。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1.6.2可敏感地反映肝胆系统疾病的病变过程。肝胆疾病时血清胆汁酸浓度的升高与其他肝功能试验及肝组织学变化极为吻合,在肝细胞仅有轻微坏死时,血清胆汁酸的升高,常比其他检查更为灵敏。据报道,急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急性肝内胆汁淤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及肝外阻塞性黄疸,其血清胆汁酸均出现异常。上述疾病时均有血清胆汁酸含量的增高。

1.6.3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负荷试验,即口服UDCA后测定负荷前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含量,结果发现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脂肪肝患者在负荷后血清总胆汁酸显著增高,表明此类患者清除胆汁酸的能力显著下降。

2酶比色法

2.1原理在3α-羟类固醇脱氢酶(3α-HSD)作用下,各种胆汁酸C3上α位的羟基(3α-OH)脱氢形成羰基(3α-O),同时氧化型NAD+还原成NADH。随后,NADH上的氢由黄递酶催化转移给硝基四氮唑蓝(NBT),产生甲月替。用磷酸中止反应。甲月替的产量与总胆汁酸成正比,在500nm波长比色。与同样处理的标准品比较,计算其含量。反应式如下:

3α-羟基胆汁酸+NAD+3-羟基胆汁酸+NADH+H+

NADH++H++NBTNAD++甲月替(红色)

2.2试剂

2.2.1试剂I:黄递酶1000U/L,NAD1mmol/L,氯化碘基四氮唑(INT)0.5mmol/L,丙酮酸50mmol/L溶于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5)1000ml中,加适量表面活性剂。

2.2.2试剂II:3α-羟类固醇脱氢酶(3α-HSD)2000U溶于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5)中。

2.2.3终止液:1mol/LHCl。

2.2.4胆汁酸标准液(50μmoL/L):甘氨胆酸24.38mg溶于1000ml(经透析的)混合血清中。

2.3参考值空腹血清TBA浓度为(4.9±2.38)μmol/L,浓度范围在(0.14~9.66)μmol/L。餐后2小时TBA为(8.22±2.91)μmol/L,浓度范围在(2.4~14.0)μmol/L。

2.4临床意义

2.4.1测定血清中胆汁酸可提供肝胆系统是否正常,肝、胆疾病时周围血循环中的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急性肝炎早期和肝外阻塞性黄疸时可增至正常值的100倍以上。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2.4.2可敏感地反映肝胆系统疾病的病变过程。肝胆疾病时血清胆汁酸浓度的升高与其他肝功能试验及肝组织学变化极为吻合,在肝细胞仅有轻微坏死时,血清胆汁酸的升高,常比其他检查更为灵敏。据报道,急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急性肝内胆汁淤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及肝外阻塞性黄疸,其血清胆汁酸均出现异常。上述疾病时均有血清胆汁酸含量的增高。

2.4.3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负荷试验,即口服UDCA后测定负荷前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含量,结果发现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脂肪肝患者在负荷后血清总胆汁酸显著增高,表明此类患者清除胆汁酸的能力显著下降。

参考文献

[1]王培昌,钱书虹.新编临床生物化学实验诊断[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87-90.

[2]檀风海,张彦.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7,17(4):327.

[3]康格非.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6.

[4]杨昌国,许叶,吕邦太,等.血清总胆汁酸酶法测定及临床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1997,15(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