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戏剧的文学性和舞台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简论戏剧的文学性和舞台性

冯文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322118)

摘要:一部戏剧作品的呈现往往要经历从创作剧本到搬上舞台演出的一个完整过程。戏剧的文学性和舞台性是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为了强调戏剧的文学性而以牺牲舞台性为代价或片面地追求戏剧舞台效果而忽视戏剧文学性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一部戏剧佳作不仅应该具有阅读价值和文字的想象空间,同时还要具有适宜舞台演出的特性,故而对于戏剧文学性以及舞台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戏剧;文学性;舞台性

引言:

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不再为了生存而努力赚钱、筋疲力尽,他们可以在闲暇的时间出去游玩、娱乐,去放松心情,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当然,现代人们娱乐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去观看一些戏剧或者是影视剧,从这些故事情节中去获得享受。戏剧是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的综合体,是以塑造舞台形象为目的的直观艺术。剧作家为了演出而创作的剧本,人们称之为“戏剧文学”。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一、我国戏剧的发展现状

戏剧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至今也不过是一百多年,但是中国的剧作舞台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戏曲和文明戏的演出逐渐的被话剧所代替,虽然中国的戏剧在经典化的积累方面缺少成就,但是剧本的创作在三十年代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只不过因为文学的影响实在是太过深远,所以戏剧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经典化运作基础薄弱。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戏剧的传入,这反而成为了新事物发展的桎梏,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基础是深厚的,但是其经典性却相较其他的文体相对低下,因为面对戏剧这一新事物,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对于戏剧的本质认知出现了偏差,所以经典化最看重的卓越性也就相应的被忽略了,因为卓越性需要艺术规范来实现,但是因为无法塑造出可以在舞台上有所张力的角色,所以戏剧并未产生经典化。

现代戏剧在中国的发展之处,受到了很多文学者的重视,在新文学运动当中,文学剧本成为了文学家最重视的文学形式,但是因为认知的偏差,尽管对剧本的写作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准备琢磨,但是结果却是即使一流的剧本,其质量也比不上普通的小说。

究其原因,热情是有了,但是能力却有很大的缺乏,所以在剧本的写作当中缺少明确的经典建设意识,即使是大量的产生剧作,但是却无法出现经典,新的文学样式虽说可以激发创作者的讨论热情,但是往往在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之下,反而会在频繁的讨论当中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对戏剧认知的迟缓和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歧义会对经典化的运行起到干扰作用,极为不利于我国戏剧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二、戏剧的文学性主要体现于剧本创作之中

在戏剧创作的前期阶段,即剧本创作阶段,戏剧的文学性直观体现在戏剧剧本上,通过台词对白、篇章结构、叙述手法、情节内容、情境修辞等等表现出来。剧本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但是与一般文学作品又不同,供人阅读事实上只是剧本的次要属性,剧本存在的主要功能和意义是作为戏剧演出的“脚本”或“台本”。

一方面,剧本体现出了与传统文学作品类似的特性。随着传统表意体系内容涵盖范围的拓展,文学性脱离了文学本身而成为了一个非常灵活的概念,通常一些带有文学文字因素的东西也称为文学性,其现实意义在于文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在人民文化和娱乐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戏剧剧本的选材和主题应该充分体现现代审美意识,灵活运用表现手法,站在时代人文精神的高度上表现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诗意地演绎出人性之美[3]。

另一方面,没有舞台化的文学不是真正的戏剧文学。首先,剧作家在进行戏剧文学创作时,必须使用场面思维,要以一个假想的舞台为支撑进行创作构思。写剧本时,脑海中出现的应该是一些生动活泼的戏剧场面,而不是现实中的人和事。一般来说,剧作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讲述层次分明、戏剧冲突激烈的故事。

其次,要通过台词和动作塑造人物。好的剧本往往为人物设置出最贴合实际的动作和台词,人物怎么做、说什么、怎么说都极有讲究。剧本通过文字语言构建场景、塑造人物,融合传统美学观念和现代审美意识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这正是戏剧文学性的体现,特殊之处只是在于剧本所写之人、事、物皆要以舞台为基础和限制[1]。

三、戏剧的舞台性主要体现于舞台呈现之中

在戏剧创作的后期阶段,即舞台表演阶段,导演和演员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将剧本文学转化为舞台艺术。虽然说优秀的剧作家在创作剧本时会结合舞台表演的种种现实因素给出舞台提示,但是这些舞台提示往往不足以支撑起整场演出,灯光、舞美、舞台布景设置以及场面调度、对演员的引导等等通常都取决于导演对剧本的解读和感受。

人物形象的展现饱满与否则要看演员的悟性与表演技巧等专业素养。一个剧本或许能够讲述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拿这个剧本来演戏就一定能取得好的舞台效果,舞台演出的意义并不在于照搬剧本情节,而是在于通过情景再现,与观众实现情感共鸣。戏剧在实际演出时的舞台节奏对于整体的舞台效果来说至关重要,传统戏剧追求松弛有度、自然流畅的舞台节奏,现代戏剧在舞台表演时应该以此为基础,更加强化对舞台上时间安排的长与短、节奏掌控的快与慢、色彩设计的浓与淡等各方面的要求。“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成戏剧之意义始全”[2]。

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现代戏剧更应该发挥其综合各领域的特长,不仅铺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情节,更纳入音乐、舞美、表演的各部门,融合声、光、色、时间、空间的变化之美,从而满足现代人文化消费的需求和审美情趣的诉求。

四、文学和舞台是戏剧艺术的两个“家”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文学和舞台是戏剧艺术的两个家。文学,即剧本,是戏剧艺术的“娘家”;舞台,即表演,是戏剧艺术的“婆家”。戏剧剧本运用语言刻画人物、传达情感,戏剧艺术的精神内涵往往来源于此。而导演和演员要在舞台上用表演赋予这一精神内涵最合适的物质外壳。那些只能供人阅读而无法搬上舞台演出的“案头剧”,又或者是能够在舞台上演出却没有文学性可言、经不起品味的戏剧作品,都是蹩脚的艺术,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戏剧艺术。

一部戏剧作品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舞台性才能被称为戏剧佳作。戏剧艺术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剧本之中,舞台性主要通过舞台表演得以真正展现,从剧本走向舞台,是戏剧创作的阶段性过程。正如一个少女在娘家成长,而后嫁人,去到婆家继续发展和生活,所以把文学比作戏剧艺术的“娘家”,而舞台比作戏剧艺术的“婆家”是一种极为形象贴切的说法。此外必须注意的是,戏剧艺术的文学性和舞台性两者之间也恰如娘、婆两家的关系一样,它们是密不可分、无法割离的[4]。

结束语:

戏剧是对于文学的表现,不能不是戏,也不能太像戏,戏剧可以表现真实,但是却不能完全的代替真实,所以戏剧化是戏剧所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同时戏剧作品诞生于剧本,成熟于舞台。戏剧艺术的文学性和舞台性彼此之间互相呼应、密不可分,是戏剧创作不能忽视的一条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葛锦.简论戏剧的文学性和舞台性[J].戏剧之家,2019(15):21.

[2]席珍彦.再现人物的神韵——戏剧对白翻译的舞台性和文学性刍议[J].当代文坛,2012(05):154-159.

[3]赵先正.戏剧,别游离文学性与舞台性太远[J].戏剧文学,2006(12):71-72+88.

[4]赵先正.戏剧,别游离文学性与舞台性太远[J].戏剧文学,2006(12):71-72+88.